靖尧坚强地站在王至诚一边,温和地劝道:“中国历史的主题之一,就是如何让中国人不受欺负、变得富强。从洋务运动到收回教育主权运动,我们面对列强的压力不得不做出回应。”
王至诚微皱眉头,感慨地说:“鸦片战争后,曾国藩认为中国失败在于‘器不如人’,提出‘师夷之长以治夷’,曾建立了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然而一场甲午战争惨败了。洋务运动失败后,康有为意识到中国落后不仅是‘器不如人’,而是‘制不如人’,因此呼吁建立共和,结束君主专制。但在‘巴黎和会’后,我们依然未能解决这个困境。为什么?”
靖尧略作思索,眼神中透露出思考的深邃。“根本的问题不是武器,也不是制度。”
“那到底是什么?”王至诚追问,眼中闪烁着急切的光芒。
靖尧坚定地说:“‘思想文化不如人’才是中国落后的根本。我们见证了五四、新文化、非基督教、收回主权系列运动,运动的矛头都指向了中国文化。”
王至诚的脸上闪过一丝困惑:“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废除文言文、甚至‘废除汉字’,这种看法还在影响着。”
靖尧看着他,眼中流露出鼓励与期待,她知道此时不让王至诚畅所欲言,仿佛在压制王至诚心中的火焰。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思想,不仅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都被广泛使用。”王至诚激动地说,声音变得越发高亢,“连要废除文言文的胡适先生,他的文学才华和政治天赋,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营养。文言文承载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汉字、书法蕴含着中国美学、哲学、史学。废除了文言和汉字,浩如烟海的文献将化为一堆废墟!”
靖尧知道王至诚的担忧是出于对文化深沉的热爱。她微微叹气,声音逐渐坚定地劝他:“至诚,或许他们在一系列爱国运动中,许多言论有些偏激,也有他们的苦衷。但《新青年》、《新潮》等爱国报刊开始重视‘文化’问题,这个‘文化’就是‘人心’和‘思想’。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以文化人,文化救国。就是要通过新的文化,唤醒新的思想,建立新的民主、新的科学、新的民国政治,创建新的文化战略来对抗列强的文化侵略,逐步建设新国家。”
“这是一项巨大的、彻底的工程。”王至诚说,“改变四千万人的人心需要时间,解决文化之‘慢’与救国之‘急’的矛盾,要克服‘文化速成法’和‘文化万灵丹’的错误认识,必须坚持文化的持久战。”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