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想念鲁迅:寻找真相的旅程(第1页)

藤枝丈夫谈到东京的三·一五事件,许多革命者和共产党员遭到逮捕和迫害,激发了小林多喜二的革命义愤,呼吁组织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简称纳普),并出版机关刊物《战旗》。他说:“我们来中国是为了聘请文艺骑手。”

王至诚误以为藤枝丈夫是找他,忙推脱:“我不过是东北帝国大学的肄业生,学的是书画。”

“对不起,王先生,是我没有说明白。”藤枝丈夫解释道,“我们需要的是K君,他这时应该正奔走在吼声连天的中国黄色大街上。K君是一个钢铁般的战士。”

王至诚心中一动,猜测K君是郭沫若日语读音的第一个字母,他意识到这是个危险的身份。尽管如此,他仍装作不知:“鲁迅改到上海了,该请他去!”

藤枝丈夫道:“我正有这个意思。怎么找到他?”

“我来上海就是想邀请鲁迅、蒋光慈和其他朋友们结合形成一种联合战线。在东京有一个‘纳普’联盟,在中国也应该有。”藤枝丈夫进一步解释。

王至诚心中不悦,直言:“尊敬的藤枝丈夫,回去告诉你们的主子,在东京要建什么联盟那是你们的事情,在我们中国,就不劳驾你们操心了!”

张景城赶着马车去见鲁迅,刚错过上午的高峰,但繁华的街市依然车水马龙,他只得放慢速度,心中暗想鲁迅的影响力不仅限于文学,作为一个思想家,他在推动社会进步、反对专制与传统封建文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王至诚在车上思索着,鲁迅的文字如同利刃,深刻剖析社会的病痛,唤醒了无数沉睡的人。

鲁迅,1881年9月25日生,浙江绍兴人,着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

王至诚望着坐在对面的爷爷,想起刚才与爷爷的争论,心中充满愧疚,默默沉思。对鲁迅的最初了解源于爷爷王怀兰藏的一本《新青年》,其中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离开北京美术专门学校赴东北帝国大学留学后,王至诚才知道鲁迅是他的校友,鲁迅毕业于仙台医科大学。去年,王至诚收到鲁迅的邀请函,心中满是敬仰。

王怀兰问道:“至诚,对鲁迅先生真的了解吗?”

“还算了解吧。”王至诚答。

“怎么叫还算?”王怀兰不满。

见爷爷不再生气,王至诚沉思一会儿,便说道:“鲁迅因在东京留学,受到日俄战争教育片的刺激,决定弃医从文。夏秋间,鲁迅被母亲骗回国与朱安结婚,复赴东京专门从事文艺译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