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时代的笔触:王至诚再次选择(第1页)

1929年7月,王至诚从东北大学下班,太阳已经开始西沉。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像往常一样坐在桌子前,伏案准备书写《兰亭序》。这是他每日的仪式,字里行间,也许可以找到属于他自己的那份宁静。

当他用手抚平宣纸时,却感觉到下面硬硬的东西。好奇之下,他掀起宣纸,发现了几份材料:国字号“三大”会议的会议材料、两个函电和一封来自父亲的家信。王至诚心中一紧,知道自己即将面临一场思想的风暴。

他首先翻阅了国字号“三大”的会议材料,迅速掌握了其精神实质。1929年对于国字号而言,是极为不平常的一年。国字号“三大”于3月15日至27日在南京召开,出席代表们的构成让人意外,是百余名之前未曾到会的代表。会议气氛紧张,尤其是在汪系、桂系的代表缺席的背景下,冯玉祥、于右任、林森等军政要人的态度也让人捉摸不透。

此时,王至诚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感受到,会议决议中强调的理论和政纲的最高解释权归中央所有,所有的意见必须经过中央的审批,甚至在必要时可以限制人民的集会与言论自由。

王至诚清楚地意识到:文化界和新闻界将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文化围剿。这不禁让他想起自己在文化教育和艺术工作中的努力,心中愈发沉重。

王至诚踱步于屋内,思考着这些变化对自己未来的影响。就在他沉浸在思绪中时,目光落在了那封家信上。父亲从北京故宫寄来的信纸上,字迹工整,似乎能透出父亲的关怀和期待。

“至诚,见字如面!”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王至诚艺术追求的鼓励。信中还提到,父亲对于他查阅书画材料的支持,尽管考虑到故宫近期的管理严格,最终决定让他稍待时日,再做打算。

王至诚心中一暖,但随即又被外界的风波所困扰。就在这时,另一份函电引起了他的注意,吴稚晖提及山东大学与私立青岛大学的合并,鼓励他去青岛施展才华。蔡元培的函电则提到即将在东大举办的书画展,邀请他与汉卿协商相关事宜。

王至诚的内心掀起了波澜。他一直希望能在艺术上有所突破,但此时的社会动荡与政治局势却让他的选择愈发艰难。

他以为休息一会儿便好,然而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心中犹豫不决,最终决定还是等靖尧回家再做打算。靖尧是他多年的好友,见多识广,或许能为他提供更清晰的方向。

与此同时,南京的局势也在悄然变化。张学良在国府的“革命外交”氛围中,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