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文化殿堂:至诚导游寻找帮手(第1页)

王至诚心中明白,刘哲这是在临时让他承担导游的责任。他欣然答应,带领学生们来到第二进院落的东南角,站在《哈尔滨文庙碑记》碑前。

《碑记》通高5米多,上面分为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额上雕刻着“四蛟盘石”,宛如四条蛟龙盘绕,碑中间篆刻着“文庙碑记”四字;碑身的阴阳两面则雕刻着24条文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碑座用巨形汉白玉雕成的赑屃,显得凝重而庄严。

王至诚向学生们讲解:“这个赑屃在神话传说中是龙王的儿子,形状像龟,喜欢文字,善于驮碑。大家看,水盘的四角刻有鱼、鳖、虾、蟹四种动物,这共同承托出赑屃与大海的气魄。”

学生们聆听得聚精会神,目光集中在这座宏伟的碑记上。王至诚继续说道:“碑阳的《哈尔滨文庙碑记》是由张学良将军亲自撰写,由钱拯书丹,北京的陈云亭以欧体阴刻刻石而成。”

王至诚指着碑身的正面,介绍道:“碑文达500余字,张学良在文中写到‘哈尔滨据松花江上游,东省铁路横贯其间,欧亚商旅糜集而鹑居,列肆连廛,言庞俗杂。’他透过20世纪初的东北历史,论述了当时的时局与危机,强调哈尔滨的重要性及修建文庙的必要性。”

碑文中,张学良敏锐地指出:“民德即离,势如家邦陵替,本实先拔,而求其枝叶无伤胡可得也。”王至诚说着,语气中带着几分激昂,仿佛张学良的精神正在他身上复苏。

接着,王至诚提到张学良对儒学的尊重与弘扬:“他强调,要提高全民族的道德风尚,首先要兴办教育,用孔子的思想作为教育之本。哈尔滨作为中华民族聚居的城市,文庙在这里的建立是学习尊孔祭孔的重要场所。”

王至诚看着学生们,心中充满了自豪感。他继续说道:“张学良在碑文中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期望通过建设文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制外来文化的侵蚀,振奋中华民族的精神,推动祖国和人民的自强。”

学生们听得入神,王至诚的声音如同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每一个人。他明白,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回顾,更是当下的启迪与未来的指引。

“这座碑记不仅是文庙的见证,更是张学良将军对国家未来的寄托与期望。”王至诚总结道,眼中闪烁着对历史与文化的热爱。

随着讲解的深入,学生们纷纷开始提问,气氛愈发热烈。在这个历史与现代交汇的瞬间,王至诚感受到,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正在他们的肩上延续。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