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清早,阴云密布,南造云子和黄浚经过一夜的折腾方才醒来。黄浚缓缓走向正在穿衣的南造云子,透露着秘密:“谭延闿的国葬就在南京,张学良等重要人物必将参加。”
南造云子闻此消息,心中不禁一震:谭延闿,一个曾在民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物,其国葬定会成为一场不容错过的盛事。
南京市玄武区的南京总统府,作为中国近代建筑遗存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今天承载着历史的重量。谭延闿国葬的筹备就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地方进行着。
谭延闿,1880年生于浙江杭州,字组庵,号无畏,切斋,湖南茶陵人。他是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的民国政治家和书法家。作为国民政府的重要成员,谭延闿在政治、文化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在王至诚发电报、寄信函之前,张学良已经先后接到了谭延闿家属的函电和蒋司令的邀请,匆忙赶往南京。王至诚发出电报后,猛然想到《兰亭序》的另一半,那一段隐秘的、与历史交织的往事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1927年清明前夕,王至诚踏上了归国的邮轮,在离东京前夕,川岛美子以王至诚的书法学生身份向他送行。那时的川岛美子,名和子,尚未参与间谍活动,无意中向王至诚透露:孙文与李大钊有一个“关于中国文化保护和建设”的伟大计划。这个伟大计划正保存在一位着名书法家的手中。
后来一个神秘的小木屋主人,在牺牲之前将半幅《兰亭序》托付给王至诚,而这个《兰亭序》中就隐藏着该计划以及实施计划的名单,内容与传闻中的孙、李计划基本吻合,但另一半却始终未能找到。
王至诚推测,谭延闿或许知道另一半的去处。这个推论并非空穴来风,谭延闿是民国四大家之一,曾收藏或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他追随孙中山,任中央政治委员、建国军北伐总司令,甚至担任过大本营的秘书长,这些都使他与孙文和李大钊有着密切的联系。可惜,孙李二人早已不在人世,留下的仅是历史的回响。
王至诚奔赴南京,天色已晚,只得暂时安顿下来。巧合的是,他的隔壁竟然是张学良。下榻后,张学良见到王至诚,忍不住问:“至诚兄,你来干什么?”起初张学良并未收到王至诚的电报。
王至诚简单明了地说:“我来参加谭延闿的追悼会和告别仪式,听闻谭老生前收藏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哪怕是破损不全的半幅也好。”他没有提及保留在手的半幅《兰亭序》的来历,只是抛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