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至诚神色从容,缓缓将其接过,而后不紧不慢地展开。刹那间,他惊愕至极,双目圆睁,嘴巴微张,呆立当场。呈现在他眼前的,竟是书道传说里王羲之的《丧乱帖》。
中岛成子轻声说道:“王教授不愧出身琅琊,乃书圣之后裔。这《丧乱帖》乃是王羲之用以抒发自身无奈与悲愤之情而创作的。”
王至诚仿若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充耳不闻,只是轻声吟诵起来:“‘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中岛成子微微一笑,说道:“看来先生早已研读拜赏过这《丧乱帖》了。”
“这是我首次得见。”王至诚回应道,“自隋唐以降,中国的影响力如璀璨光芒,辐射至几乎大半个亚欧大陆与非洲大陆。在从隋朝至大唐的三百余年间,日本官方多次派遣使者远渡重洋,前来中国朝贡。日本对中国的学习是全方位、深层次的,涵盖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甚至连文字都直接仿造汉字,可见其倾慕之深。”
章士钊接着说道:“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界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隋唐皇帝皆热衷于研习王羲之的书法字帖。尤其是唐太宗,堪称王羲之的超级拥趸,他不遗余力地推广王羲之的书法,使得王书之风盛行于世。”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王至诚心中一直萦绕着一个疑惑,像《丧乱帖》这般堪称神品的书法佳作,怎会轻易流传到日本?他暗自思忖,唯有偷盗、掠夺、欺骗等卑劣手段,才可能造成这样的结果。
“请勿误解,并非是日本人‘抢夺’了《丧乱贴》。”中岛成子赶忙替日本人辩解道,“大约在唐德宗建中三年前后,日本遣唐使获赠了王羲之《丧乱贴》的摹本。后来,因战乱及其他诸多缘故,王羲之《丧乱帖》的真迹不幸失传。如此一来,日本保存的《丧乱贴》摹本便显得愈发珍稀了。”
王至诚眉头微皱,说道:“如此说来,《丧乱贴》的真迹是在日本遗失的,岂不是日本人毁掉了中国的《丧乱贴》?”
“不能如此武断地论断。”中岛成子带着一丝嘲笑的口吻说道,“日本全面学习唐朝文化,书法亦是其重点学习的领域之一。所以,日本遣唐使会收集或购买王羲之书法真迹的摹本,这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
杨守敬一生勤勉治学,博闻强识,以擅长考证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晚清民初学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