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镜像未来(第1页)

延河晨雾中的量子黎明

延河的冰面在黎明前的寂静中发出细碎的脆响,仿佛大地在舒展冬眠后的筋骨。林宇裹紧粗布军装,看着苏瑶单薄的身影立在青铜浑天仪前。她的指尖刚触及二十八宿中的 "角宿" 刻度,仪器表面的液态记忆金属便如活物般泛起银蓝色涟漪,在晨曦中折射出细碎的虹光,映得她眼角那道星痕愈发清晰 —— 那是 1938 年南京城破时,一块量子碎片擦过右颊留下的印记,如今已成为她脸庞上最独特的勋章。

"听这冰裂声,比去年早了三天。" 苏瑶的声音裹着陕北初春的寒气,袖口滑落露出的小臂上,量子脉络如暗银色蛛网,从腕间延伸至肘弯。林宇记得五年前在延安初建研究院时,那些脉络还只是隐约可见的淡纹,如今却已如同精密的电路,在皮肤下闪烁着微光。

"黄河水位又降了两寸。" 苏瑶转身时,粗布旗袍下摆扫过浑天仪底座,惊起几缕尚未完全凝固的金属液滴,"殷墟矩阵的反物质流已经稳定了三个月,按这个速率,到秋收就能彻底驯服下游的改道隐患。" 她的语气里带着科研人员特有的冷静,却难掩眼底的欣慰 —— 十年前在殷墟遗址的量子矿井里,他们抱着半块刻有 "息壤" 字样的商代青铜板从日军枪口下逃生的场景,此刻仍如昨。

林宇望向远处蜿蜒的黄河,记忆突然被拉回 1938 年那个暴雨如注的夜晚。花园口决堤的浊浪裹挟着泥沙扑面而来,他背着昏迷的苏瑶在泥泞中狂奔,身后是日军坦克的轰鸣。那时他们偶然闯入殷墟,却在坍塌的矿井里发现了排列成北斗形状的反物质晶体,每块晶体都刻着与《禹贡》记载吻合的治水图谱。此刻脚下的延河水清澈见底,河底沉积的 "息壤" 正以肉眼不可见的频率振动,那些由液态记忆金属重塑的商代黑土,正按照千年之前的大禹治水路线,将肆虐的河水转化为滋养两岸的甘泉。

"研究院的防火墙该升级了。" 林宇转身走向窑洞,帆布门帘上的梅花刺绣随风扬起,露出内侧用甲骨文绣就的防御阵图 —— 那是苏瑶用自己的量子脉络为丝线,在实验室的量子场中耗时三个月完成的杰作。门帘轻拍在门框上,发出沉闷的响声,他伸手按住腰间的勃朗宁手枪,触感却不同于十年前的冰冷,枪身表面不知何时已布满细密的云雷纹,那是与浑天仪同源的液态记忆金属在自动修复磨损。

窑洞内,三十六座青铜鼎状终端机正发出蜂鸣,每座鼎身都刻着不同朝代的治水铭文。林宇的手指划过殷墟终端的触摸屏,屏幕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