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预估的设想,传送门开启后,窖城的新客人们涌入,中华餐厅接待的客人总数会到达五千。
但这不是同时在店人数。
中华餐厅不是学校食堂,不会限制三餐的具体售卖时间,从早上八点到下午六点都是营业时间,这就意味着五千人不会同时在场。
末日的客人们就餐有非规律性,在餐厅和废弃农场之间奔走,流动性很高。
就像现在中华餐厅接待的客人总数有一千五百余人,但没有一千五百余人同时在场的情况——以中华餐厅目前的配置来讲,能同时接待的客人数上限为八百。
可从来没有遇到过满负荷的情况,大部分时间,座位都是宽裕的,尤其是主店扩建之后。
就好像,每天早上开张营业时,有客人会选择先来中华餐厅吃饭,有客人会直奔废弃农场,先挖菜再吃饭,也有客人并不会卡着餐厅的营业时间来。
也就新店新品出现后,单独的门店内会出现满负荷情况。
按照凌菁一直以来在店期间的观察和财财的统计,早上和中午各有一个就餐的小高峰。
总客群体的20%-30%会同时需要就餐和休息。
凌菁让领班财财开始进行营业日报汇报,也是为了掌握中华餐厅的营业情况,纵使她有经验,也需要数据支持来把握餐厅发展方向。
按照现在的一千五百人来算,动态高峰人数为450人。
中华餐厅现有的配置当然能够完全满足,餐厅门口的长椅区空间每天都是宽裕的。
而按五千人的总客人数来算,动态高峰人数为1500人。
超过了中华餐厅目前能够承载的客人数量。
她的方案需要满足1500人同时在餐厅就餐休息的情况。
凌菁很清楚,现在受服务机器人数量限制,店内、包括主店和其他门店如果继续扩建,服务质量很有可能会跟不上。
自助的餐品当然可以增加数量,店内自动化流程已经很完善了。
其实。
食品供应量,尤其是烤土豆和烤红薯的速度完全能够满足新涌入的客人量,更重要的是就餐空间。
店内就餐空间扩建受限,需要在室外空间上想办法。
按理来说,新客人大规模涌入后,只要买了中华餐厅的食物,就是中华餐厅的客人。
防护罩会自动笼罩,就算凌菁完全不提供就餐空间,客人们也可以像她刚开着三轮车来这里卖烤土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