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汉纪三 太祖高皇帝中(第1页)

太祖高皇帝七年,公元前200年,辛丑年,冬天十月,长乐宫建成,诸侯和大臣们都来朝贺。天还没亮,谒者就开始主持礼仪,按次序把大家引进殿门,在东、西两边排好。宫廷侍卫沿着台阶站岗,在庭院中排列站立,都手持兵器,举着旗帜。这时候,皇帝出行的警跸声传来,皇帝乘坐辇车从内室出来。诸侯王以下到六百石级别的官员,依次朝拜恭贺,众人都被这阵势震慑住,显得十分恭敬。朝拜仪式结束后,又摆上了符合礼仪的酒宴。那些在殿上陪坐的官员,都俯伏着,低着头;按照尊卑顺序起身向皇帝敬酒祝寿。酒过九巡,谒者宣布“酒宴结束”,要是有御史发现有人行礼不符合礼仪规范,就会把他带走。整个朝会和酒宴过程中,没有人敢大声喧哗或者做出失礼的举动。于是皇帝感慨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有多威风尊贵啊!”随后任命叔孙通为太常,赏赐他五百斤金子。

当初,秦朝统一天下后,把六国的礼仪都收集起来,挑选那些尊崇君主、抑制臣子的内容保留下来。等到叔孙通制定礼仪时,对这些内容又做了一些增减,但大多还是沿袭秦朝旧制,从天子的称号,到下面的辅佐官员以及宫室、官名,改动都不大。叔孙通所制定礼仪的相关书籍,后来和法律、命令一起记录保存,藏在司法官员那里;但法家并没有把这些礼仪传承下去,普通百姓和臣子也就没人再提起了。

臣司马光说:礼仪这东西,作用可太大了!用在个人身上,言行举止就有规范,各种行为都能做得周全;用在家里,内外就会有别,家族成员就能和睦相处;用在乡里,长幼之间就有秩序,风俗教化就会美好;用在国家,君臣之间就有规矩,政治就能治理好;用在天下,诸侯就会顺服,纲纪就能端正。这哪里只是在日常起居、家庭琐事中发挥作用,让人不混乱而已呢!像高祖这样明智通达的人,听到陆贾的话就称赞说得好,看到叔孙通制定的礼仪就感叹。然而他之所以比不上夏、商、周三代的圣王,问题就出在不学习啊。在那个时候,如果能得到大儒的辅佐,和他们一起用礼来治理天下,他的功绩怎么会就到此为止呢!可惜啊,叔孙通的格局太小了!他只不过窃取了礼仪的皮毛,用来迎合世俗、获取宠幸罢了,结果导致先王的礼仪沉沦不振,一直到现在,这难道不让人痛心吗!所以扬雄讥讽他说:“过去鲁国有位大臣,史书上没记载他的名字,有人问:‘他有多厉害呢?’回答说:‘叔孙通想要制定君臣之间的礼仪,到鲁国征召先生,有两个人不肯来。’又问:‘如果是这样,那孔子在诸侯中推行自己的主张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