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己酉年)
春天,蜀汉诸葛亮派部将陈戒去攻打武都、阴平这两个郡,雍州刺史郭淮带兵去救援。诸葛亮亲自出兵到建威,郭淮就退兵了,诸葛亮顺利拿下这两个郡后回师。蜀汉后主刘禅再次下诏,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夏天四月丙申日,吴王孙权正式称帝,实行大赦,改年号为黄龙。百官都来朝会,吴王把功劳归给周瑜。绥远将军张昭拿着笏板,正准备夸赞孙权的功德,还没开口,吴王就说:“要是按张公您以前的计策,我现在都得当乞丐讨饭吃了。”张昭听了超级惭愧,趴在地上,汗流浃背。
吴王追尊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哥哥孙策为长沙桓王,立儿子孙登为皇太子,封长沙桓王孙策的儿子孙绍为吴侯。任命诸葛恪为太子左辅,张休为太子右弼,顾谭为辅正都尉,陈表为翼正都尉,谢景、范慎、羊衜等人都作为太子的宾客,这时候东宫号称人才济济。太子让侍中胡综写了篇《宾友目》,里面说:“才华出众,远超常人的,是诸葛恪;精准洞察时机,能探究幽深微妙之事的,是顾谭;善于言辞,能解开疑惑的,是谢景;钻研学问,辨析精微,可与子游、子夏相比的,是范慎。”羊衜私下反驳胡综说:“诸葛恪有才但粗心,顾谭精明但固执,谢景善辩但浮夸,范慎深沉但狭隘。”羊衜最后因为这话被诸葛恪等人厌恶,后来这四个人果然都倒台了,就像羊衜说的那样。
吴王派人带着吴、汉两国并尊二帝的提议去告诉蜀汉。蜀汉有人觉得和东吴结交没好处,而且名分和体制不顺,应该彰显正义,和东吴断绝联盟。丞相诸葛亮说:“孙权有篡位称帝的心思已经很久了,我们国家之所以忽略他这叛逆的行为,是想得到他作为犄角之势的援助。现在要是公开和他断绝关系,他必定对我们恨之入骨,我们就得调兵去东边防守,和他对抗,直到吞并他的土地,才能再去图谋中原。但东吴那边贤能的人才还很多,将相之间也和睦,不是一下子就能平定的。如果我们和东吴对峙,干等着双方军队老化,那正中北方曹魏的下怀,这可不是好办法。以前汉文帝对匈奴言辞谦卑,先帝刘备和东吴友好结盟,都是顺应形势,通权达变,深谋远虑,为长远利益考虑,而不是像普通人那样一时意气用事。现在议论的人都觉得我们和东吴、曹魏成三足鼎立之势,不能齐心协力,而且认为孙权已经满足于现状,没有进占中原的想法,这么推断,看似有理,实则不然。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力量和曹魏相比并不占优,所以只能凭借长江天险自保。孙权没办法越过长江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