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纪四十九,从公元172年(壬子年)到公元180年(庚申年),一共九年。
熹平元年(公元172 年,壬子年)
春天,正月,皇帝到原陵祭祀。司徒掾陈留人蔡邕说:“我听说古代不流行在墓地祭祀。朝廷现在有上陵祭祀的礼仪,刚开始我觉得这可以简化;但今天看到这祭祀的盛大场面,仔细琢磨其背后的深意,才明白孝明皇帝是出于至孝和怜悯之心,这礼仪实在不能删减。有些礼仪虽然繁琐却不能省去,说的就是这个情况。”
三月壬戌日,太傅胡广去世,享年八十二岁。胡广先后担任过太傅、太尉、司徒、司空这“四公”之职,历经三十多年,侍奉过六位皇帝,所受的礼遇和职位都极为优厚。每次被罢免,没过一年,就又会被升职。他征召任用的大多是天下知名人士,和他以前的下属陈蕃、李咸一同位列三公。他对朝廷的典章制度非常熟悉,对各种事务都很精通,所以京城流传着这样的谚语:“什么事都搞不定,就去问伯始(胡广字伯始);要找处世中庸的人,那就是胡公。”然而,他为人温柔谨慎,总是用谦逊的言语、恭敬的神色来讨好当时的权贵,没有忠诚正直的风骨,天下人因此都有点看不起他。
五月己巳日,大赦天下,更改年号。
长乐太仆侯览因为独揽大权、骄横奢侈,被皇帝下旨收回印绶,最后自杀了。
六月,京城发大水。
窦太后的母亲在比景去世,窦太后因为过度忧虑思念,染上疾病,癸巳日,在云台驾崩。宦官们一直对窦氏家族心怀怨恨,就用运衣服的车子把太后的尸体运到城南的集市客舍,放了好几天。曹节、王甫想用贵人的礼仪来安葬太后。皇帝说:“太后亲自拥立我,让我继承了皇位,怎能用贵人的礼仪来为她送终呢!”于是才按太后的礼仪发丧。曹节等人还想把太后单独埋葬,而让冯贵人与桓帝合葬。皇帝下诏让公卿们在朝堂上集合商议此事,并让中常侍赵忠监督讨论过程。太尉李咸当时生病了,让人抬着他去参加会议,还随身带着椒(古人认为椒有辟邪作用),他对妻子儿女说:“如果皇太后不能和桓帝合葬享受祭祀,我就不活着回来了!”开始讨论后,在座的几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沉默了很久,没人敢先开口。赵忠催促说:“赶紧定下决议!”廷尉陈球说:“皇太后出身名门,品德高尚,以国母身份治理天下,应该和先帝合葬,这没什么可怀疑的。”赵忠笑着说:“陈廷尉既然这么说,那就赶紧写议案吧。”陈球马上写下自己的意见:“皇太后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