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整个视频,李清照和天幕下的许多人都对两千年来华夏人口的增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同时,他们从中也总结出了一些个人见解。
只是,看完之后的李清照却有了更多的不解,“为何要‘计划生育’?一个国家想要强大,不应该人口越多越好吗?”
李易笑了笑,没有回答,反而问道,“看完这些数据,你觉得封建王朝限制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战争和粮食。”
这两个原因很容易找到,那些数据中每次人口锐减几乎都伴随着天灾与战乱。
而后期近代华夏人口达到十几亿,数据中也有提及一种叫做杂交水稻的粮食亩产竟然突破了八百公斤、一千公斤甚至一千五百公斤。
他们大宋的水稻亩产也就二百斤左右,江南水乡精耕细作伺候出来的水稻也就三百斤左右的亩产。
最高产的水稻也只偶尔能达到四五百斤的时候,可那已是能被当做‘祥瑞’报于朝廷的存在,不可能真当做常态。
现代杂交水稻亩产一千五百公斤,也就是三千斤,算下来足足是他们大宋时期水稻产量的十倍甚至还要更多。
这样的粮食产量,也难怪能够养活十几亿的人口。
而且,那些数据中还有提到明万历年间传入华夏的高产作物红薯和土豆。
既然被称作高产作物,甚至造就了那个什么‘康乾盛世’。
想来这两种作物的产量也不会太低。
有了足够的食物,又没了战乱的影响,人口自然能够稳步上升。
这也是她想不通为何要施行‘计划生育’的原因。
他们大宋水稻亩产不过二三百斤,国土面积也不过二百八十万平方公里,都能养活一亿三千万人口。
后世华夏水稻亩产是大宋的十倍,还有高产的红薯和土豆,国土面积也是大宋的三倍有余。
如此算下来,供养三四十亿人口也能养得活吧?怎么还会有朝廷反过来限制人口增长的?
听了李清照的答案,李易笑着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在李清照疑惑的目光中开口道:“战争与粮食,深究起来其实都是一个问题——资源。
“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或者农民起义,或对抗外敌,或对外开疆拓土。
“但无论哪种,其根本原因都是对资源的争夺。
“对外开疆拓土,就能得到更多的土地,获得更多的资源,供养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