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李白:努力多写一倍的诗出来(第1页)

赵玖懵,蔡京比他更懵。

为官者,尤其是常伴官家身边的文官,过目不忘、过耳不忘这些不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吗?

就算不能做到长期的过目不忘,短时间内把听到、看到的一字不落的记下也必须得做到吧?

要不然,官家要下令拟旨传达某项命令。

这边话说完了,你却没完全记住,难不成要提着笔找官家‘再说一遍’?

那你这官也做到头了。

所以,但凡能考中进士的,哪个不是记忆过人,经义文章看两遍就能记住,瞬时记忆能做到短时间内过目不忘的?

没这本事,你也够不到殿试那一关啊!

天幕下,像赵玖这般穿越过来的‘古人’毕竟是少数。

于大多数读书人,尤其是考取了功名当了官的读书人而言,都觉得李太白有此表现实属应当应分。

莫说科举为官的基础要求就是至少能做到短时间内过目不忘。

就算不考功名,你一个读书人诗会文会总要参加吧?

参加诗会,某些大才子有感而发随口吟诗作赋一首,难不成你还要让人帮你把那诗赋默写下来?

或者别人吟完诗你立马要来笔墨纸砚现场‘开抄’带回家去观赏?

这样的也有,但基本上混不了几场文会就混不下去了。

真正文会中的常客,哪个不是现场记住文会上出现的精品诗词,回到家之后再默写下来?

优秀传世的唐诗宋词数以万计,大多都是靠着这样口口相传传开的。

否则,不会真以为课本上所学的每首诗都是靠着作者原稿自己传播的吧?

天幕上。

李易、李清照和李白这三位当事人也没觉得李白‘过目不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对他们来说这都属于基础配置。

等李白背完了一首《蜀道难》,李易手一翻,那本‘风华录’出现在手中。

翻开‘李清照’后面的空白页,提笔在上面写下了‘李白’二字。

书册瞬间飞出一道金光没入李白的眉心,空白的书页上也自动浮现出文字。

【令使:李白】

【品级:九品】

【时空节点:先天二年(公元713年)】

【功德:五钱】

【愿力:九亿七千四百六十五万......】

合上书,李易随手将一块令牌丢给了李白。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