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狼烟骤起(一)(第1页)

俞大猷的风波,并未因其领军星夜驰援江西而彻底平息。

京城这潭深水,看似涟漪散去,实则暗流涌动更甚。

首辅严嵩,这位深谙权术的老狐狸,比任何人都清楚“善后”的重要性。

他深知,俞大猷虽脱险,但其获释的“功劳”归属,却直接影响着远在东南的胡宗宪心中那杆秤的倾斜。

胡宗宪不仅是严党在东南的擎天柱,更是维系严家权势于东南财赋、兵权命脉的关键人物。

俞大猷作为胡宗宪的心腹爱将,某种程度上能左右胡宗宪的忠诚度。

于是,一场无形的舆论战悄然在京城展开。

很快,市井坊间、茶楼酒肆,乃至官员私下聚会的雅间里,开始流传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首辅严阁老,虽缠绵病榻,闻听俞将军蒙冤,竟不顾病体沉重,强撑病躯,直闯西苑精舍,在御前涕泪俱下,力陈俞将军之冤屈与功绩,甚至不惜以老迈之躯跪地泣血恳求,最终才打动了圣心,使得陛下收回成命,俞将军得以戴罪立功。

故事细节丰富,绘声绘色,尤其强调严阁老如何“拼了老命”、“不顾一切”地保下了俞大猷。

更有“知情人士”信誓旦旦地佐证,称亲眼目睹严阁老被搀扶出精舍时,脸色灰败,几近虚脱,足见其“赤胆忠心”与“爱才如命”。

这套说辞,经由严党门生故吏、依附官员之口不断传播、润色,其可信度在特定圈层内迅速攀升。

与此同时,兵部衙门内,另一种声音也在悄然流出。

靖海伯陈恪在圣前据理力争,剖析利害,力证俞大猷非但无罪反而有功,并最终提出“戴罪立功、领军入赣”的务实之策,才是真正化解僵局、保全良将的关键。

这份说法,虽不如严党故事那般煽情,却更符合逻辑与部分朝臣对陈恪行事风格的认知,尤其是在兵部内部和陈恪亲近的官员圈子里,此论调颇有市场。

一时间,京城舆论场形成了奇特的“双峰并峙”。

一派感念严阁老“舍命相救”的恩德,一派推崇靖海伯“深明大义”、“智勇双全”的担当。

双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争论往往无疾而终,却将俞大猷事件的余波持续扩散。

在信息传递缓慢、官方渠道高度垄断的古代社会,京城作为帝国心脏,其舆论风向具有极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这里的流言蜚语、官员动向、政策风声,会通过塘报系统、官员家书、往来商旅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