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狼烟骤起(五)(第1页)

陈恪的目光如冰刃般从狼狈不堪的严世蕃脸上移开,仿佛拂去一粒尘埃。

时间!每一息都弥足珍贵!鞑靼的铁蹄不会因朝堂的争吵而停歇。

他猛地转身,面向御座之上那尊深不可测的帝王,撩袍跪地,动作干净利落,绯色蟒袍的下摆扫过冰冷金砖,发出细微的摩擦声。

“陛下!”陈恪的声音清朗,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瞬间打破了沉寂,“臣深知,方才所言,字字锥心,句句逆耳!然,臣非为唱高调,更非危言耸听!臣试言之,为陛下剖陈利害,指明一线生机!”

值房内死寂一片,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有质疑,有审视,也有期待。

“鞑靼号称十万之众,其最多五万,远道而来,兵锋虽盛,然其势如强弩之末!”陈恪语速清晰,字字铿锵,“兵法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等自草原奔袭千里,人困马乏,已是强弩之末!待其兵临城下,我大明王师以逸待劳,坐拥坚城,此乃天时地利人和皆在我手!”

这番“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论断,出自《左传》,乃兵家至理。

值房内不少懂兵事的勋贵如英国公张溶,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认同。

连嘉靖捻动的手指也微微一顿,浑浊的眼眸深处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光。

然而,陈恪话锋陡转,如同冷水浇头:“然!臣亦深知,京营积弊日久,战力羸弱,大部兵马,只堪用于守城!若贸然野战,无异于驱羊入虎口,徒增伤亡,动摇根本!”

“哼!”严世蕃忍不住嗤笑出声,声音尖利刺耳,“靖海伯此言,与家父‘坚壁清野,固守待援’之策,有何不同?绕了一大圈,不还是龟缩不出?方才那番忧国忧民、斥责我等不顾黎庶的高论,莫非只是空谈?”

值房内响起几声附和的冷哼和低语。

陈恪并未被激怒,甚至没有看严世蕃一眼,他的目光始终坚定地锁在嘉靖身上,那里才是唯一的灯塔。

他挺直脊梁,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不同之处在于——主动出击!”

“京营虽不堪野战,然其中经臣与英国公、阳武侯、灵璧侯等勋贵协力汰弱留强、整训之精锐,尚存数千之众!此乃京畿之刃,岂能束之高阁?!”

他目光扫过英国公张溶等人,后者微微颔首,表示认可。

“臣之策:化整为零,以精击疲,挫其锐气!”

“请陛下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