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崔家沟村,二人径直前往张二娃家的大棚。
见张书记竟亲自登门,张二娃慌忙在衣服上蹭了蹭沾着泥土的手,一路小跑着迎上来,脸上堆着憨厚的笑,语气里满是激动:“张书记,您怎么来了?”
话音刚落,他便扭头朝大棚深处扯着嗓子喊,让媳妇赶紧摘几根黄瓜,冲洗干净给书记尝尝。
如今的张志霖在崔家沟可是威信十足,先前他不仅帮十八户村民一分不少地追回了被克扣的补偿款,更以铁腕手段拿下了那个以权谋私的 “垃圾支书”,早成了乡亲们打心眼儿里信服的好官。
走进大棚,张志霖笑着问道:“现在都种些啥?今年收成怎么样?”
张二娃赶忙回道:“张书记您来啦!我这还是简易的塑料大棚,自动卷帘机还没来得及装。这季节主要种了些柿子、辣子、黄瓜,都是些家常菜。要说挣钱,还得看冬天那茬。一年下来,一个大棚能有个七八万的收入,挣点辛苦钱。”
看到鲜嫩的黄瓜、翠绿的生菜挂满枝头,张志霖又问:“销路怎么样?”
张二娃脸上的笑容淡了些,轻轻叹了口气:“咱村种大棚的不到十家,形不成规模,菜商不来收菜。没办法,只能自己拉到县城去,要么给超市、食堂送,要么就摆摊自己卖,来来回回的很磨人。”
张志霖点点头,继续追问:“二娃,如果崔家沟有上百座大棚,销路是否畅通?”
张二娃语气笃定道:“书记,我在这一行干了十多年,不是咱吹牛,认识的菜贩子少说也有三四十个。别说上百棚,就算有五六十棚,不用咱去找他们,那些人闻着味儿就来了!尤其是冬天,周边的菜根本供不上,只要咱有货,保证销路不用愁,绝对畅通!”
正聊着,大棚里涌进来十几号人,都是附近种大棚的农户。大家听说张书记来了,都凑过来说话,有人是想反映问题,也有人担心有好事落了自己。
见来了这么多菜农,张志霖索性就地开起座谈会,请乡亲们围绕种植技术、市场销路、政策扶持、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畅所欲言。
“张书记,我种的草莓品质好,但没名气,上门收购的把价格压得太低……”
“张书记,我们还是技术跟不上,盼着能有农技专家常来搞培训,解决病虫害防治、品种改良这些难题……”
“书记,听说有些地方建大棚有补助,咱们镇上有没有这政策?”
……
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张志霖逐一耐心回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