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那番清晰而坚定的抉择,如同在情感纷扰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定锚石,虽然激起了短暂的波澜,却最终让一切重归明晰与平静。
他与桂翠之间那层因“演戏”而产生的微妙薄膜被捅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纯粹、也更加坚固的战友般的默契与信任。
无需多言,两人都将全部精力重新聚焦于明德堂日益繁重的事务和那个愈发迫切的现实问题——扩张。
门诊量因辩论效应持续暴增,预约名单排到了两周以后。小小的明德堂早已不堪重负,候诊区拥挤不堪,
诊室使用捉襟见肘,煎药室超负荷运转,连学员们学习和演练的空间都被极度压缩。扩建,从一个长远愿景,变成了生存和发展的燃眉之急。
这晚打烊后,张景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将桂翠、黄彪、王森以及算是“编外顾问”的杨主任都留了下来,就连偶尔来探讨病例的吴天佑也被拉着旁听。小小的候诊区成了临时会议室。
“情况大家都看到了。”张景开门见山,语气凝重,“现在的场地,已经到了极限。再不扩大,医疗质量、教学秩序都无法保证,甚至可能出问题。扩建,必须立刻提上日程。”
众人纷纷点头,面色严肃。这都是他们切身感受到的压力。
“扩建是好事!早就该扩了!”黄彪第一个表示支持,但随即眉头紧锁,“可钱呢?地方呢?这可不是动动嘴皮子就成的事。
租新地方,装修,添置设备,哪一样不要钱?咱们这小诊所,虽然现在病人多,但收费不高,刨去成本、药材、大家工资,剩下的盈余也就刚够周转,哪来的一大笔钱扩张?”
这是最现实的问题。明德堂并非暴利机构,马惠老板也并不以盈利为首要目的。
王森也挠头:“是啊,而且还得找合适的地方。既要地段方便病人,面积够大,最好还能带个小院子晾晒药材,租金还不能太贵…这样的地方,鹿县现在可不好找。”
桂翠调出电脑里的简易财务报表,屏幕上的数字清晰地显示了资金的窘迫。“按照目前每月的结余,就算我们全部存起来,要想攒够初期投入(租金、押金、简单装修、必备设备),至少需要…一年半到两年。
这还不算期间可能出现的意外支出。”她顿了顿,补充道,“而且,马老板之前汇来的那笔‘半年奖’,其实已经算是预支了很大一部分利润了。”
气氛一时有些沉闷。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吴天佑抱着胳膊,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