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理越辩越明(第1页)

省卫视《健康论坛》的辩论邀请,像一道最后的战书,将明德堂内部那股因质疑而生的愤懑与斗志,彻底点燃并凝聚成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备战!

诊所打烊后的夜晚,不再是各自休息或整理病历的时间。二楼那间简陋的教室灯火通明,仿佛又回到了孵化计划最初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白板上,“中西医辩论模拟战”几个大字取代了以往的病例分析,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带着硝烟味的紧张气息。

张景深知,电视辩论不同于学术讨论,它更注重观点的冲击力、语言的感染力和逻辑的清晰度。面对郑柏明教授那样重量级且怀有偏见的对手,任何理论上的含糊其辞或临场的犹豫不决,都可能被无限放大,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他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

“第一回合,定义与标准之争。”张景站在白板前,目光扫过台下严阵以待的“智囊团”——全体学员、杨主任、黄彪、王森,甚至主动留下来帮忙的李微微和负责记录的桂翠。

“对方很可能会首先质疑中医的‘科学性’。”张景一针见血,“他们会用现代科学(尤其是循证医学)的金标准——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来衡量中医,并据此否定中医的理论和实践。”

“那我们怎么反驳?”一个学员急切地问。

“不能陷入他们的框架去硬碰硬。”张景摇头,“我们要跳出来,重新定义‘科学’的内涵。科学的本质是理性精神和可重复验证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某种特定的实验形式。”

他转向白板,写下关键词:

“我们要强调,中医经过数千年、亿万次的人体实践检验,其理论(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是基于宏观观察和黑箱推演形成的、能够有效指导临床、预测转归的系统模型。

它和现代医学基于解剖、微观实证的还原论模型,是认识生命复杂系统的不同维度、不同范式,各有优劣,不应以一方之尺,度另一方之寸。”

“那疗效呢?”黄彪皱着眉,“他们肯定要拿个案说事,说我们不严谨。”

“这正是我们要主动出击的点。”张景目光锐利,“我们承认大样本RCT是评价单一药物或疗法效力的高效手段,但中医的核心是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其评价体系也应是多维度的。”

他在白板上划出区域:

“疗效标准不应单一化!对于很多复杂疾病、功能性疾病、以及像小雅那样改善生存质量为首要目标的病例,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