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张景看着那闪烁着代码光芒的屏幕,心中已然在筹划更远的未来——当系统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是否能对疗效进行统计分析?是否能辅助教学,建立案例库?是否能……
科技与传统的结合,正在为明德堂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黄素系统”测试版的上线,如同在明德堂这锅本就滚沸的汤里,又投入了一把猛火。
很显然,它所带来的冲击,不仅是效率提升的希望,更引发了新旧观念的激烈碰撞和一系列始料未及的新问题。
首当其冲,最突出的矛盾,集中在黄彪身上。
毕竟,这位数十年来习惯了纸笔处方、凭经验抓药的老派中医,对那台冰冷的电脑和闪烁的屏幕表现出了近乎本能的抗拒。
尽管杨海俊和桂翠再三解释,他可以继续手写处方,只需由他人代为录入即可,但黄彪依旧觉得浑身不自在。
“麻烦!忒麻烦!”每当桂翠拿着他刚开好的手写处方,坐到电脑前开始逐味药输入时,黄彪就忍不住在旁边踱步,吹胡子瞪眼,
“我这方子写得清清楚楚,你直接照抓不就完了?非得捅咕那玩意儿!耽误工夫!病人还等着呢!”
他尤其无法理解为什么抓药前还要在系统里点一下“确认处方”。在他看来,这纯属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有一次,他甚至因为等得不耐烦,直接对排队候诊的病人抱怨:“都是这破电脑闹的!以后看病更慢了!”
桂翠只能好言相劝,手上加快录入速度,心里却叫苦不迭。她发现,说服黄彪接受新事物,比管理整个药房还要累。
而系统本身的不完善,也在这最初的试用期暴露无遗。
内置的中药数据库虽然经过了校对,但仍存在疏漏。一次,黄彪开出了一味不太常用的“鬼箭羽”,系统竟然没有收录,导致无法录入,桂翠只好手动添加,却不知道该归入哪类药性,手忙脚乱。
还有一次,系统突然卡顿,导致一张已收费的处方在药房界面没有显示,差点造成漏抓药,幸好桂翠核对纸质单据才发现。
这些小小的bug,都成了黄彪抨击“铁盒子不靠谱”的有力证据。
然而,就在这一片鸡飞狗跳的适应期中,桂翠却逐渐发现了这个系统蕴藏的巨大能量,尤其是在药材库存预警和方剂统计方面。
以往,药材库存全靠她人工记忆和定期翻查,难免有疏漏。经常是某味药快用完了,等到抓药时才发现,只能临时告知患者缺药,要么换方,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