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医科大学的橄榄枝(第1页)

黄彪也凑过来,咂摸着嘴,语气复杂:“啧啧,大学客座教授…老子行医一辈子,还没进过大学门呢。

小子,你这算是给咱们明德堂,挣了大脸面了!”话语里有点酸,但更多的是骄傲。

连王森都搓着手,嘿嘿直笑:“以后是不是得叫您张教授了?”

学员们更是兴奋不已,仿佛自己的老师获得了殊荣,他们也与有荣焉。

然而,面对众人的欣喜,张景却显得异常平静。喜悦是有的,但很快就被更沉重的思考所取代。他拿起那封邀请函,目光扫过“经方临床运用专题讲座”那几个字,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桌面。

“杨主任,黄老师,你们觉得,我去大学讲课,该讲什么?”张景忽然开口问道。

“那还用说?”黄彪抢先道,“就讲你怎么治病的呗!就那个重症肌无力,够讲一学期了!保证把那些眼高于顶的大学生震住!”

杨主任则沉吟道:“嗯…病例固然重要,但大学讲堂,更重理论体系和学术深度。不妨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讲起,结合你的临床验案,阐发经方之妙。”

张景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病例要讲,理论也要讲。但我总觉得,不能止于此。”他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大学里的学生,不缺理论,教材他们背得滚瓜烂熟。他们缺的是什么呢?”

他自问自答:“他们缺的是将那些僵化的条文转化为临证思维的桥梁!缺的是面对真实病人时,如何下手、如何思考、如何决策的实战训练!他们学了一肚子‘方证对应’,但病人从来不会按教科书生病!”

他的话,戳中了在场许多人的痛点。学员们深有感触地点头,他们中的很多人,正是从那种迷茫中挣扎出来的。

“所以,”张景的手指停在邀请函上,语气坚定起来,“如果我去讲,我不会只讲成功的案例,也不会空谈理论。

我要讲失败的教训,讲辨证的疑难点,讲方药加减的决策过程,甚至讲那些看似无效的‘守方’阶段有多么煎熬和重要!”

“我要告诉他们,经方的魅力,不在于某个方子多神奇,而在于其背后动态的、灵活的、充满智慧的辨证论治思维体系!

我要让他们看到,中医不是死记硬背的学问,而是活生生的、需要不断实践和思考的艺术!”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和激情,仿佛已经站在了那大学的讲台上。办公室里安静下来,所有人都被他勾勒出的讲课蓝图所吸引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