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琰的袖子,甩得像一面迎风的战旗。
他走在前面,背挺得笔直,每一步都像是用尺子量过。
这是世家子弟的气度,是代表着幽州刺史的威严。
刘砚跟在后面,不紧不慢,闲庭信步,像是在逛自家的后花园。
郭勋跟在更后面,手心里全是汗,大气都不敢喘。
他生怕这两位爷,当街就干起来。
一走出太守府的大门,崔琰就准备好了。
他准备好看见一条萧条的街道,看见一群面黄肌瘦,眼神麻木的百姓。
他准备好看见手持兵刃的士兵,在街上耀武扬威,随意打骂路人。
他甚至已经想好了,回去该怎么在给刺史大人的文书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渔阳已成法外之地,刘砚倒行逆施,民怨沸腾,如不早除,必成心腹大患!”
然而。
他愣住了。
街道很干净。
干净得不像一座边郡小城。
街上的人很多,熙熙攘攘,却不混乱。
路边,一队光着膀子的汉子正在疏通沟渠,污泥沾了满身,可他们脸上,没有丝毫被迫劳作的怨气,反而一边干活一边吼着号子,中气十足。
店铺都开着门,有商贩在叫卖,有顾客在讨价还价。
一切,都透着一股……鲜活的生命力。
这剧本不对啊!
崔琰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刘太守,这就是你的‘乡勇’?”
他指着那些干活的汉子,语气里带着毫不掩饰的讥讽。
“不。”刘砚笑了笑,“他们是渔阳的百姓。”
就在这时,街上的人,看见了刘砚。
“刘大人!”
一个卖炊饼的小贩,满脸惊喜地喊了一声。
这一声,像是点燃了引线。
“是刘大人出来了!”
“快看,是刘大人!”
“刘大人万安!”
街道上的人,无论是商贩,还是路人,都停下了脚步。
他们没有跪下,没有表现出恐惧。
他们只是自发地,向着刘砚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
那一张张脸上,带着的,是发自内心的,最淳朴的笑容和尊敬。
崔琰的脚步,僵住了。
他能看得出来,这不是装的。
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