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外区地处哈尔滨市中东部,是这座北方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达637.6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8.93平方公里,郊区面积578.7平方公里 。道外区下辖22个街道办事处和4个镇,由汉、满、回、朝鲜、蒙古等20个民族组成,多元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道外区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发展历程见证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变迁。早在800年前的辽金时期,女真人就在此建立原始村落,将天恒山脚下的草原作为放马场。到了清王朝,1746年以后,随着京旗移民到此地开荒放垦,大量满汉族人涌入,从事农业和渔业,形成了固定的小村落。
道外区旧名滨江县、滨江市、东、西傅家区,俗称傅家甸。1890年,山东德平人傅宝善、傅宝山兄弟在此开设了大车店和小药铺,自此这里被称为“傅家店”,后改为“傅家甸”。因处于中东铁路附属地以外,未被划入外国势力范围,傅家甸成为中国居民的集聚地。来自山东、河北、山西等地的“闯关东”移民纷纷来此投亲靠友、合伙投资、开办店铺,会馆、文庙、票号、商行等逐渐兴起。到20世纪初,傅家甸已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
1956年,东、西傅家区合并为道外区。2004年3月24日,道外区与太平区正式合并,新区仍称道外区。2006年9月,原阿城市的巨源和永源两个镇划归道外区,至此,道外区的行政区划基本确定。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道外区孕育出了独特的文化。这里是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曾经商号云集,诞生了许多闻名遐迩的老字号品牌。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在这里大放异彩,成为道外区独特的文化标识。这种建筑风格将西方巴洛克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手法巧妙融合,临街立面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外形自由、色彩强烈、装饰富丽,运用浮雕、拱窗等装饰手法,而临街立面背后则是典型的中国四合院建筑,形成前店后宅格局,其平面布局和功能体现了传统民族式文化内涵 。
所辖乡镇简介
团结镇
团结镇位于道外区东郊,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镇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广阔,是道外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这里以种植绿色蔬菜、瓜果等农作物为主,所产的农产品品质优良,供应着哈尔滨市区的市场。团结镇还拥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形成了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为主的产业格局。镇内基础设施完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