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哈尔滨市《道里区》(第1页)

道里区,作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中心城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在时代的浪潮里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它的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每一处景观,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这里,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更是人们探寻历史、享受生活、追逐梦想的理想之地。

一、区域概况

道里区位于哈尔滨市西部,坐标为北纬45°32′~47′,东经126°8′~38′ ,海拔高度在112 - 179米之间。其东以滨洲铁路为界与道外区相邻,西与双城市接壤,南与南岗区相连,北至松花江南岸与松北区和肇东市隔江相望 。全区东西最长处达45.3公里,南北最宽处为17.5公里,总面积479.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8.6平方公里 。

道里区下辖20个街道办事处、160个社区,3个镇(新发镇、新农镇、榆树镇 )、44个行政村 。镇与街道各有特色,在这片区域共同构筑起丰富多元的生活场景。新发镇以农业与特色乡村旅游为发展重点,这里的田园风光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新农镇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在农产品种植与加工领域有着出色表现;榆树镇则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与生活品质。各个街道办事处紧密服务居民生活,涵盖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是城市运转的重要支撑。

二、历史沿革

道里区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两万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在商、周和先秦时期,这里属肃慎地;汉、三国、晋时期,归扶余国管辖;南北朝时期,勿吉族灭掉扶余,道里区成为勿吉族辖地;隋朝时,勿吉族的车骨部兴起,此地遂属车骨部辖地 。

唐朝时,道里区正式被纳入中原王朝的行政版图,先隶属于河北道,后又归属渤海国莫阝颉府;五代时期,这里是生女真族领地;金代时,归上京会宁府辖地,当时区内已形成屯落与城池,农业和水陆交通运输业较为发达,四方台留存着金兀术训练水师的点将台遗址,榆树乡和太平镇还保留着人工开挖的运粮河段 。

元朝时,道里区属硕达万户府辖地;明朝为岳喜卫、阿什卫辖区 。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归属吉林将军,雍正四年(1726年),在上京会宁府设吉林阿勒楚喀协领衙门,道里区便受其管辖 。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沙俄修筑中东铁路,道里城区沦为帝俄铁路附属地。1926年,中国政府成功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