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之内,汉东的天,变了。
风,是从《汉东日报》的头版头条开始吹的。
一篇名为《心怀桑梓,反哺故土——记青年企业家的赤子之心》的深度报道,配上了一张赵瑞龙和吕州市领导亲切握手的巨幅照片,瞬间传遍了全省的每一个角落。
紧接着,汉东电视台晚间新闻,用长达五分钟的时间,播报了“惠龙集团与吕州市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启动‘惠龙·新村’大型城乡共建扶贫计划”的新闻发布会。
镜头前,赵瑞龙一改往日的张扬,身穿一套得体的深色西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
他站在发言台前,神情诚恳,言辞恳切。
这篇新闻稿,是祁同伟熬了半个通宵,亲自操刀润色过的。
每一个字,都带着钩子。
“中华传统美德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了根在哪里。”
“我的根,就在汉东这片土地上。惠龙集团能有今天,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英明领导,离不开汉东父老乡亲的支持。所以,回报家乡,回报社会,是我赵瑞龙,也是整个惠龙集团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次的‘惠龙·新村’计划,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项目,更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它是我对这片土地的承诺,对我奶奶那一代人,未尽的孝道的一种延续!”
孝道!
这两个字,如同点睛之笔,瞬间将一场商业投资,拔高到了一个无可指责的道德高地。
这不再是资本的扩张,这是人子的孝行。
新闻一出,舆论哗然。
普通百姓看到的是一个儒商不忘本,饮水思源的感人故事。
吕州市的干部看到的是天上掉下来的政绩,是搭上赵家这艘大船的绝佳机会。
一时间,从市委到街道办,所有部门都以前所未有的热情,为“惠龙·新村”项目大开绿灯。
.....................................
汉东省检察院,高育良的办公室。
阳光透过百叶窗,在红木办公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高育良靠在椅背上,手里拿着那份《汉东日报》,已经看了足足十分钟。
报纸上,赵瑞龙那张春风得意的脸,在他看来,却幻化成了另一张年轻、冷静、甚至带着几分嘲弄的面孔。
祁同伟。
一种发自内心的,混杂着惊骇与欣赏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