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业典礼在培训基地的大礼堂举行,气氛庄重而又暗流涌动。
两个月的学习,像一场漫长的面试,所有人都等待着最后的结果。
主席台上,几位来自中央部委和党校的领导依次就坐,表情严肃。
最后的环节,是宣读“优秀毕业生”名单。
主持人清了清嗓子,拿起一份烫金的名单。“下面,由我宣布,本期全国政法系统青年干部培训班优秀毕业生名单。”
礼堂里瞬间安静得落针可闻。
名单从后往前念,每念到一个名字,台下就有一阵细微的骚动。
被念到名字的学员,会努力控制着嘴角的上扬,矜持地向周围点头示意。
而坐在他身边的人,则会立刻送上恰到好处的祝贺,仿佛比自己得了奖还高兴。
那个曾在课堂上公然向祁同伟发难的赵立新,此刻脸色苍白,双手紧紧攥着裤线。
他的名字,被念到,却像是对他最大的讽刺。
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个“优秀”的成色,怕是掺了不少水分。
这更像是一种堵嘴的封赏,告诉他,事情到此为止,不要再节外生枝。
名单一个接一个地念下去。
“……西南,王启年。”
“……华北,周正。”
高建瓴的名字不在其中。
他这样的身份,根本不需要这种锦上添花。
他靠在椅背上,饶有兴致地观察着这场微缩版的官场现形记。
剩余人数越来越少,气氛也越来越紧张。
主持人顿了顿。
他抬起头,目光在台下扫视了一圈。
最后,清晰地,也是刻意地,落在了祁同伟的方向。
“汉东,祁同伟。”
紧接着,坐在主席台的李文亮副部长,亲自拿起了话筒。
这个举动,让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祁同伟同志,”
李文亮的声音沉稳而有力。
“在本期培训班中,表现突出,思想深刻,勇于担当。”
“尤其是在结业汇报中提出的‘社会风险评估模型’,具有极强的战略眼光和前瞻性,为我们新时代的政法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经部党委研究决定,授予祁同伟同志‘特等优秀毕业生’称号,其课题报告将作为重要参考,上报中央政法委。”
特等!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