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辰端起茶杯,轻抿一口茶,脑海里琢磨了一下。
“毕大师,我一直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也一直以我们能拥有这么灿烂的文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大学学的是中文,对于古代的诗词歌赋和历史典故了解的比较多,尤其是那种豪放飘逸的风格,我就想把它转化成一种音乐的情绪。”
毕文华点头称赞:“这是个很好的思路,古代的诗词歌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宫商角徵羽,你能把它们融入现代歌曲创作中,是很有意义的尝试。
歌词写的优美也就罢了,你那个作曲和编曲怎么也整的这么好,是有系统的学习过吗?”
这时,刘芳菲和郑佳欣也看向李辰,因为俩人对这一点也很好奇。
会写词和小说就不说了,这方面不需要什么专业的学习,流水线上拧螺丝的都能写小说,也说不定能写的很好。
可是作曲和编曲,相对来说就有一定的专业性了,不是谁想怎么整就怎么整了。
“怎么跟您形容呢?”李辰喝口茶,脑海里思索着,“算是天赋吧,只不过觉醒的有点晚。”
天赋?
刘芳菲狐疑的看着李辰,天赋不应该生下来就有的嘛,怎么还分觉醒的早晚呢,难不成真的像玄幻小说里写的那样,因为某个意外,突然觉醒了血脉之力?
“就是我对音乐有着比较敏锐的感知力,能够捕捉到生活中的细微情感,并将其转化为动人的旋律。而且常常是在不经意间涌现出的灵感,解释不清楚。”李辰胡诌道。
“就像灵感一样,说有就有了,没有那么多的为什么。”毕文华倒是很认可李辰的说法。
文艺创作本就是灵光一现的事儿,没有什么固定格式,也没有什么必须得经过科学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有时候外行人往往能创作出更经典的作品。
郑佳欣和刘芳菲俩人点点头,灵感和创作这事儿确实解释不清楚。
有的作词人(作曲人)一辈子就写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你能说这首歌不是人家写的?
有的作家一辈子就写了一本高质量、比较经典的小说,你能说人家是剽窃的?
“菲菲,你去把拿一把二胡过来。”毕文华看向孙女刘芳菲说道。
“好的,奶奶。”刘芳菲起身,走到琴房,拿出一把二胡递给毕文华。
只见毕文华轻轻抚摸着二胡,对李辰说道:“小辰,这二胡可是一件很有表现力的乐器。你看它的构造,它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