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昭直接将几个教案中的知识点转化为更深刻的议题。
随后,他的目光掠过台下。
“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对比。第一种空间,像教室这些地方,用高台、等级和轴线,明明白白地告诉你,哪里是中心,谁在台下倾听,谁在台上发声。”
谢昭修长的手指在半空中划出清晰的界限,接着,他手指散开,做了个流动的姿态,“第二种空间,比如时下流行的开放式商场、社区中心。它们拆掉高墙,打通视野,用明亮的灯光和舒适的暖气,以及看似随意的座椅布局,邀请你进来停留、穿梭、消费。”
他话音稍顿,再开口时,声音带上一丝冰冷的剖析。
“你觉得你是自由的,每一步选择都出于自我意识,但却并未察觉,其实你脚下的动线、光线的引导、甚至是香薰的气息,都经过别人精心的测算。”
简单来说,古典建筑用看得见的墙来控制人,现代建筑则用看不见的线引导人。
没有真正自由的空间,只有控制方式的不同。
相当于,一种是明晃晃的命令,另一种则是让你舒服到自愿被引导。
而设计师,就是那个决定用什么方法安排别人行为的人。
“那么,基于这个认知,你们认为一个真正的公共空间设计师,首要任务是什么?选一条路。”
谢昭给出两个选项,语调平稳却充满压迫感,“第一条,当好一个高级木偶师,用最舒服的线牵着人鼻子走。第二条,当个拆台的人,打破那种完美的规则感,故意把舞台弄得七零八落,不为什么,就是为了告诉所有人:作为设计师的我不必那么听话,这个世界不应该被设计得严丝合缝。”
他抛出这个直白尖锐的二选一后,台下学生的反应迅速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几派。
一些学生猛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被点醒了。他们眼神里闪烁着兴奋,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跃跃欲试,但又带着点干坏事前的紧张;一些则面露困惑,完全无法理解故意搞破坏怎么能算得上一种设计;而一些务实功利的学生立刻从谢昭给出的哲学思考中迅速回到现实,他们撇嘴,觉得谢昭又在讲些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
其中,还有一些深刻反思的学生,他们表情凝重,仿佛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真正陷入了谢昭抛出的困境里。
一时间,台下瞬间骚动起来。
学生们面面相觑,低声交换着意见,大多数人脸上都写着明显的犹豫和挣扎。
“对啊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