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林北辰在大明门城楼上宣告“日月永耀,大明万年”的那一刻,无形的、超越物理法则的系统伟力,如同最精确的指令,瞬间覆盖了整个大明王朝的疆域。
从南方的丹老群岛到北部的密林高山,从西部的若开海岸到东部的掸邦高原。
这种变化并非洗脑般的强制,而更像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认知修正”和“情感共鸣”。
所有原缅国的百姓,无论民族、信仰、阶级,在这一刻,心中积压的对旧政权的失望、对战争的恐惧、对未来的迷茫,仿佛被一只温暖而有力的大手轻轻抚平、置换。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而炽热的情绪,对“皇帝林北辰”个人的绝对忠诚,对“大明王朝”这个新生国家的强烈认同,以及一种“天命所归,万象更新”的集体喜悦与希望。
承天市(原内彼都)。
距离系统力量中心最近的承天市,反应最为剧烈和直观。
朱雀大道两侧。
刚刚目睹了钢铁洪流和空中雄鹰的市民们,原本的敬畏和好奇,瞬间转化为近乎狂热的拥戴。
手中的小龙旗疯狂舞动,欢呼声不再是礼节性的,而是发自肺腑的、震耳欲聋的咆哮:“万岁!皇帝陛下万岁!大明万岁!”
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与身边的陌生人拥抱、跳跃,仿佛长久以来的阴霾被一扫而空,金色的阳光真正照进了他们的生命。
小贩扔掉了手中的商品,加入欢呼;老人抹着眼泪,喃喃自语“终于等到太平日子了”;年轻人则兴奋地讨论着刚刚走过的坦克和飞机,充满了身为“明人”的自豪感。
电视机前、收音机旁,所有听到、看到登基和阅兵画面的人们,都感受到了同样的澎湃激情。
家庭聚餐变成了庆祝宴会,人们自发地拿出食物和酒水,走上街头,与邻里分享这份“迟来”却“注定”的喜悦。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回荡着欢声笑语和《大明荣耀进行曲》的旋律。
南方,仰光。
作为原缅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这里的反应同样热烈。
佛塔的钟声仿佛也与有荣焉,被人自发敲响,与市民的欢呼交织。
瑞光大金塔下,僧侣们也面带微笑,似乎感受到了这股平和而积极的新气象。殖民时期留下的建筑街道上,人流如织,红色的龙旗迅速出现在各家各户的窗口、阳台和车顶。
工人们暂时放下了工作,商贩们暂时停止了叫卖,聚集在广播下,听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