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过指以月余。
隔离观察舱的灯光从冷白转为柔和的暖黄,标志着“次级污染源隔离观察”阶段的结束。
高强度消杀和深度医疗让林默和周锐从异界带回来的创伤与污染得到了有效遏制。
周锐左臂的骨骼在纳米机器人的精密修复和《天罡功》的滋养下,也已愈合近九成,仅余下高强度爆发时的些微酸胀感。
但这并非休养,而是最终决战前最后的宁静。
两人被转移至“昆仑”基地最深层的训练场。
这里不再是模拟“雨蚀之城”的复杂地形,而是针对性的极限测试场与武器磨合平台。
他们的面前,是汇聚了基地最高科技结晶与异界智慧灵光的全新武装——“
破晓”战斗系统与“山岳II型”外骨骼。
“磐石I型”的厚重感在“山岳II型”上得到了升华。
新型“星尘”合金骨架轻若鸿毛却坚逾金刚,覆盖其上的仿生液压肌肉束不再是简单的助力,而是如同活物般与周锐的《天罡功》内力产生共鸣。
当周锐运功发力时,外骨骼仿佛成为他身体的延伸,力量传导毫无滞涩,甚至能感受到内力在合金框架内奔涌的微弱脉动。
左臂集成的那面可快速展开的“壁垒”合金盾,平时紧贴臂甲,一旦遭遇攻击或周锐意念驱动,能在0.3秒内如花瓣般展开,覆盖大半身躯。
注入内力后,盾面流转起淡淡的金色光晕,防御力呈几何级数暴增。
主武器平台“破晓”则彰显着模块化的暴力美学。
此刻,它处于攻坚形态——“碎星”重型粒子流发射器。
粗犷的发射管带着冰冷的工业美感,核心处镶嵌着一块经过“维度级深度净化”处理、呈现暗红晶体状的仿制腐化晶核(代号“惰性火种”)。
它并非直接能源,而是作为粒子束的“增幅器”和“稳定锚”。
借鉴“蚀能炮”的聚焦原理与“雷吼炮”的谐振稳定技术,再结合国内顶尖的高能粒子束科技。
“碎星”能在瞬间将庞大的电能转化为一道凝练、炽白、带有微弱空间扭曲感的毁灭洪流。
林默站在标靶场前。
千米之外,是模拟铁骸防御层的新型复合装甲靶,由交替叠加的星尘合金板、液态金属缓冲层以及一层模拟腐化血肉粘液的惰性凝胶构成。
“碎星,全功率,单发模式。”林默的声音平静无波。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