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废品站淘宝(第1页)

次日天蒙蒙亮,清冷的晨雾还未散尽,林晚几人便挤上了靠山屯的牛车。

简陋的车板随着坑洼的土路颠簸摇晃,微冷的晨风直往领口袖口里钻。一路无话,直到牛车在青山镇供销社门口停下。

供销社的木门刚卸下两块,一股淡淡的煤油味混着肥皂香扑面而来。

光线从门板缝隙斜射进来,货架很稀疏。

东边柜台摆着十几只搪瓷缸,缸身印着 “为人民服务” 的红字,有两只还缺了角;

西边货架上,肥皂盒排成歪歪扭扭的一排,绿皮的是上海产的,黄皮的是本地货,售货员正用抹布挨个擦去上面的浮灰。

“布票、工业券都掏出来,”

穿蓝布制服的售货员抬眼扫了他们一下,声音透着不耐烦,“今天肥皂限量,一人只能买一块。”

因为大家商量一样的东西凑一起买,每人买几种,回到知青点再分。

李晓娟赶紧掏出叠得整齐的票证,“同志,要四块肥皂,五条毛巾,还有一包火柴,两尺粗布。”

售货员从玻璃柜里拿出肥皂,往秤上一放,“一块二两,不多不少。”

她的指甲缝里嵌着黑泥,算盘打得噼啪响,“肥皂一块五毛,毛巾每条三毛,火柴两分,粗布一尺一毛五,总共三块三毛二。”

林晚盯着棉花柜台,那里摆着两个麻袋,上面贴着 “三级棉” 的标签。“同志,这棉花怎么卖?”

“论斤称,七毛五一斤,凭票供应。” 售货员头也不抬,“要多少?”

“来二十五斤。” 林晚将大家一起准备的票递过去。

售货员抬头看了看林晚,才用铁皮撮子舀了棉花,在秤上拨弄着秤砣。

……

……

……

钱和票证像指间沙,转眼就空了。林晚摸了摸瘪下去的荷包,感叹道钱真的不够用。

走出供销社,斜对面废品站的木栅栏门歪歪斜斜地敞着。

门楣上 “废旧物资回收点” 的红漆字褪得只剩模糊的轮廓。

1958 年的废品站正赶上 “全民献宝” 的热潮,院墙根堆着社员们送来的破铜烂铁。

几个戴红袖章的年轻人正抡着大锤往铁丝网上砸废铁锅,“哐当” 声震得人耳朵发嗡。

林晚拉了把陈志文:“去看看?说不定有旧凳子。”

“这地方能有啥?” 李晓娟捂了捂鼻子,空气里除了铁锈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