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科学与算命的区别(第1页)

会议厅里的所有人分成了两拨。

一边,是满脸茫然,如听天书的老一辈专家和领导。

另一边,是同样茫然,却眼中隐隐闪烁着求知欲和震撼光芒的年轻研究员们。

多体……动力学?

这是什么东西?

跟飞机结冰有一毛钱关系吗?

角落里,虞修远院士浑浊的老眼死死盯着屏幕上那行字,嘴唇翕动,浑身过电般僵直。

这个名词……

他只在国外最前沿的计算流体力学期刊上,一篇语焉不详的展望论文里见过!

国内,根本闻所未闻!

死寂的会场,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站在风暴中心的少年给出他的“审判”。

许燃的声音再度响起。

这一次,没有了之前的锐利与攻击性。

仿佛他不是在与一群国内顶尖专家对峙,而是在给一群小学生上开蒙第一课。

“各位前辈,你们所有研究的起点,就错了。”

他没看任何人,目光只落在纯白的幕布上,仿佛那里有他唯一承认的对话者——真理。

“你们执着于在宏观层面寻找规律,想用一个漂亮的经验公式,来直接描摹飞机机翼上那层冰的‘整体形态’。

你们记录了结冰的厚度、密度、覆盖面积……”

许燃的语速不快。

“但是,你们错了。”

他重复了一遍,加重了语气。

“冰的形成,从来就不是一个宏观问题!”

“它是在微观尺度下,无数个直径只有几十微米的过冷水滴,如何与高速运动的机翼表面发生碰撞、破碎、冻结、附着,最终累积成宏观形态的动力学问题!”

话音刚落,台下瞬间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抽气声!

尤其是奋斗在一线的年轻工程师,他们每天都在跟这些微观现象打交道,却从未有人敢从这个角度去挑战整个项目的理论基础!

许燃仿佛没听见,自顾自地继续着他的“降维授课”。

“你们想预测一栋房子的最终样式,却根本不去研究每一块砖头,每一捧水泥是怎么码放,怎么凝固的。

你们只是远远地看了一百栋盖好的房子,然后总结说‘哦,房子大概率都是方方正正的’。”

比喻通俗,却又恶毒!

它把孙德海团队五年呕心沥血的“数据回归”与“公式拟合”,直接打成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