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
西山地下指挥中心里打了鸡血似的亢奋劲儿,总算随着大部分人的撤离,沉淀下来。
只有几间核心办公室,依旧亮着不眠的灯火。
李援朝上将的临时办公室里,烟雾缭绕。
他面前的桌子上,摊着一份草拟的《关于建立国际民用航空器高强度电磁环境适航认证“昆仑标准”的红头文件框架》。
透着一股要将旧世界砸个稀巴烂的霸气。
“老钟,这事儿……动静太大了。”
李援朝捏着眉心,标志性的川字纹深得能夹死蚊子,“文件一发,那就是正式对FAA和EASA宣战。
我们准备好了吗?”
他对面,中科院的钟振国院士正慢悠悠地品着一杯刚泡好的大红袍。
气定神闲的样子,与李援朝的满脸凝重形成了鲜明对比。
“老李啊,你打了一辈子仗,怎么还这么……实诚呢?”
钟振国放下茶杯,笑得像只偷着了鸡的老狐狸,“谁说要咱们自己先喊出来了?”
李援朝一愣:“不发文件,那怎么搞?”
“打仗,有阳谋,也有奇兵。”
钟振国伸出一根手指,在空中点了点,“‘昆仑标准’是我们手里的核武器,没错。
可核武器,亮出来是威慑,直接扔出去,那就是自损八百,伤敌一千。
太蠢。”
他身体微微前倾,压低了声音,老眼里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狡黠光芒。
“我们得先用一颗‘战术导弹’,在他们的学术圈子里,炸出一个缺口。
等他们自己吵得人仰马翻,我们再把‘昆仑标准’这个大家伙,名正言顺地推出来。”
李援朝不是蠢人,他瞬间就明白了:“你的意思是……发论文?”
“孺子可教!”
钟振国一拍大腿,“许燃那小子搞出来的‘大气层散射聚焦模型’,你以为仅仅是个工程学应用?
我告诉你,把它里面的物理思想提炼出来,那就是一篇足以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封面文章的惊世之作!
这东西一发出去,整个理论物理学界都得地震!”
“到时候,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会追着问,这个模型是怎么来的?
它验证了什么?
我们再把‘天眼’计划的数据半遮半掩地放出去一点点……你猜会发生什么?”
李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