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臣在张桥镇安顿下来后,他那张脸和那副身材,
简直就像往平静的池塘里扔了块大石头,还是镶金边的那种。
整个村子,尤其是那些心思活泛的女人们,都躁动起来了。
他住的那两间偏房,位置有点“妙”。
靠着一条通往村后的小路,前门对着白家院子,后门一开,就是那条小路,私密性说好不好,说差也不差。
这下可好,成了村里各路女眷的“观光点”。
“送温暖”大潮:
隔壁李婶(刚生完二胎不久):
“小王啊,家里煮了红豆汤,甜滋滋的,给你盛一碗!你这孩子,一个人住怪冷清的……”
眼睛不住地往王臣敞开的领口和结实的胳膊上瞟,放下碗磨磨蹭蹭不想走,
东拉西扯问“老家哪儿的呀?”
“有对象没?”
村西头的张寡妇(三十出头,风韵犹存):
“哎哟,小王,瞧你这衣服都磨破了!姐这儿有两件我前头那口子留下的旧衣服,料子还行,你拿去改改能穿!”
说是送衣服,进了屋就坐下了,眼睛黏在王臣脸上,话里话外透着
“一个人过日子不容易”、
“夜里怪冷的”之类的暗示。
赵家新媳妇(二十来岁,丈夫常年在外打工):
提着一篮子刚摘的黄瓜西红柿,脸蛋红扑扑的:
“王、王大哥,家里菜园子结多了,吃不完,给你送点……新鲜!”
放下篮子,眼睛亮晶晶地看着王臣,等他一句夸奖。
还有那些三四十岁的阿姨们:
借口“路过”,探头探脑;
或是“家里做了点好吃的,给白雪妹子也尝尝”,结果大半都进了王臣的碗。
这些女人,借着送点旧衣服、瓜果蔬菜、一碗汤水的由头,纷纷涌向那两间偏房。
进去了,少则待个十几分钟,多则赖上半个小时。
话题无非是家长里短,嘘寒问暖,但眼神里的热切和打量,瞎子都看得出来。
王臣的“油条”本色:
末世里挣扎求存,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基本功。
王臣虽然对这个世界还有点懵懂,但察言观色、讨好人活命的本能刻在骨子里。
面对这些热情的“姐姐”、“嫂子”、“婶子”,他脸上总是挂着有点傻气又格外真诚的笑容,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