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天地一虚舟,何处不自由?(第1页)

景帝七年。

这一年,雨雪靡靡,刘川走下骊山。

行路迟迟,杨柳依依。

他陷入一种物我两忘的玄奇境界。

我动,而天地静。

天地动,而我静。

一动一静,一阴一阳。

动静者,天地之气质也。

宇宙万物无时不刻变化,真气无时不刻运行。

一个追求静态之人,身处动态的历史。

须有坚刚不可夺志的信念,也要有超凡脱俗的道行。

人体生机在“动”之间“静”。

天地万物动,而吾清静不动,此乃长生之道。

长生即是动静。

长生除了机械式的道行修行以外,仍需要心境的提升。

亲人离世,故人如风中落叶凋零,令刘川在心境之上受益颇多。

“何为神人?神人者,神而明之也,褪去人性,悟神性也。”

肉身的蜕变,心境的提升,则是超凡脱俗的要素。

修行之道,分为【不食谷】方人,【餐风露】真人,【乘云气】神人,【游四海】至人(地仙),【齐日月】圣人(天仙)。

当然,刘川想不到那么远,如今境界仍在【真人】徘徊,真人寿命上限为一百八十。

到了神人阶段,身心内外蜕变,身可乘云气而升,寿命增加三百,也就是四百八十年寿命上限。

按照前世的历史,他能活到公元236年,也就是三国蜀汉建兴十三年,诸葛亮去世第三年。

“踏遍青山人未老……”

刘川通体泛起微光,这是即将蜕变的超凡之光,歌声渐渐传遍远方。

山上,刘彻与许负目送刘川离开。

此后,经年,再无刘川踪迹。

长安。

青年董仲舒为门徒讲述《公羊春秋》。

夜晚,董仲舒秉烛夜书,著《春秋繁露》,这本书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大一统思想体系。

此书师承祖父之作、继承公羊春秋、道家天人感应,法家法治,墨家均贫富等思想。

书成刹那,狂风大作。

屋外,刘川微微一笑,在星辰照耀之下,隐入黑夜。

此书代表着秦汉精英对大一统的探索,解决了秦朝与汉初的弊病,为后世统治提供思路。

当代人解决当代人的难题,这本书是好是坏,留待后人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