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雍的身影彻底消失在暮色笼罩的废墟尽头,广场上只剩下逆流沙众人。
赤练扭动腰肢,款款走近,声音带着一丝担忧和疑惑:“卫庄大人,陈雍的话能信吗?
白凤也从飞檐上轻盈落下,眉头微蹙:“此人诡计多端,此言或许只是为了稳住我们,避免冲突。”
隐蝠发出桀桀怪笑:“管他是真是假,不如杀几个秦狗痛快!”
卫庄没有理会众人的议论,他的全部注意力放在了手中那份略显陈旧的竹简上。
他缓缓展开竹简。
借着最后一丝天光,卫庄的目光扫过竹简上的字迹。
那字迹,他太熟悉了,正是韩非特有的、飘逸中带着铮铮风骨的笔法!
这一点,做不得假。
当他仔细阅读竹简上的内容时,眉头却渐渐锁紧。
这并非韩非以往所着的、充满哲思与谋略的《五蠹》、《孤愤》等宏篇大论,也并非他惯常的书信口吻。
竹简上的内容,更像是一份札记,或者说,是对当下时局的冷静分析与律法探讨。
上面清晰的写着韩、赵两国灭亡之后,秦法在当地推行时遇到的实际问题。
诸如旧贵族利用宗族势力对抗秦吏、百姓因习惯旧俗而对新法产生抵触、土地重新分配引发的纠纷等等。
韩非客观,甚至堪称冷酷的笔触,剖析着这些现象的根源,并尝试提出一些修正和补充秦法的建议,以使律法更能贴合当地实情,减少推行阻力。
其中一些观点,明显是结合了韩国、赵国覆灭后的最新情况才能得出的结论,绝非韩非“生前”所能预见。
卫庄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
笔迹是韩非的,毋庸置疑,内容,却是“死后”的见闻与思考。
这只有一个解释韩非,可能还活着!
而且,他就在秦国,甚至可能就在嬴政的身边,以某种不为人知的身份,参与着秦国的治国理政!
这个推断,让卫庄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一直以来,他都以为韩非已遭毒手,将满腔怒火和仇恨倾泻在秦国身上。
可如果韩非没死,那他这些年的仇恨,又算什么?逆流沙与秦国的对抗,又意义何在?
竹简的最后,没有落款,只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法之行,如水之流,遇方则方,遇圆则圆,然其源,不可浊。
世易时移,法亦当变,然变之目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