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我要看看到底藏了多少化脓的伤口(第1页)

第27章【秘密接洽】

一周后。

国家智能交通与大数据应用高峰论坛。

会场里坐满了人,西装革履,名牌闪亮。

苏晴鸢穿着一身租来的职业套装,混在人群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她没心思听台上那些院士专家讲什么“未来城市交通脉络”。

她的眼睛,一直锁定在主席台第二排的一个女人身上。

李妍。

三十五岁,麻省理工博士,一身干练的白色西装,戴着一副无框眼镜。

她是铁路总局里,最年轻的司级干部。

也是沈知那张“作战地图”上,圈出来的第一个名字。

终于,轮到李妍上台发言。

她的主题,是《关于AI技术在铁路智能运维中的前瞻性应用》。

PPT做得很漂亮,数据详实,逻辑清晰。

台下,掌声稀稀拉拉。

大部分人都在低头玩手机。

对这些投资人来说,这种听起来高大上,但短期内看不到回报的项目,毫无吸引力。

“李司长。”

在提问环节,苏晴鸢举起了手。

话筒递到她手里。

“我想请问,您提到的这套AI预警系统,它的数据来源,主要还是基于现有的轨道探伤车和传感器。”

“但这些数据,反映的都是‘已发生’的微小损伤。”

“如果出现一种全新的,由极端气候和材料疲劳,共同引发的‘黑天鹅’事件,您这套系统,能提前预判吗?”

问题一出,会场里几个昏昏欲睡的技术专家,都抬起了头。

这个问题,太尖锐了。

直接戳到了所有“智能运维”系统的痛点。

李妍扶了一下眼镜,第一次正眼看向台下的苏晴鸢。

“这位女士的问题很好。”

“坦白说,不能。”

她没有回避。

“我们现有的模型,是基于历史数据的归纳法,它很难预测从未发生过的事情。”

“这也是我们整个行业,目前面临的最大瓶颈。”

她看着苏晴鸢。

“不知道您有什么高见?”

“我谈不上高见。”

苏晴鸢站得笔直。

“只是我们团队,最近在尝试一种新的评估体系。”

“我们称之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