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五日,晴。撤退的命令下来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比死亡更令人窒息的东西,那叫作离别。我们打赢了,却要像失败者一样逃离。我们活下来了,却要把更多活着的弟兄,留在这片我们用命换来的土地上,去迎接一场,注定没有归途的战斗。战争,原来是这个世界上,最不讲道理的东西……”
陈墨开始写日记了,他忽然意识到要失去什么东西了,于是开始疯狂记录着。
而战争永远也不会因为一场胜利,就会永远的停歇。
从四月上旬到五月中旬,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对陈墨和所有第五战区的将士而言,是一段在希望与绝望之间反复拉扯的、漫长的煎熬。
台儿庄大捷后,日军大本营被彻底激怒,将徐州会战的战略等级提升至最高。
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和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调集了分属七个师团的十余万重兵。
从北、南、东三个方向,对以徐州为中心的华夏主力部队,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向西合围。
在北线,矶谷师团残部在得到补充后,与板垣征四郎的第5师团、土肥原贤二的第14师团等精锐主力会合,重新对台儿庄至峄县一线发起了疯狂的进攻。
汤恩伯的第二十军团虽然在外围取得了优势,但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也被死死地拖住,无法再向台儿庄前进一步。
双方在运河沿岸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每一天都有成百上千的士兵,倒在泥泞的阵地和冰冷的河水里。
在南线,日军第9、第13师团等部队,突破了淮河防线,兵锋直指宿县、蒙城,企图切断津浦路的南段,彻底断绝徐州守军的退路。
华夏军队层层阻击,但装备和兵员的巨大差距,让他们节节败退,防线被不断压缩。
在东线,日军从海路增援的部队在连云港登陆,沿陇海线西进,直扑徐州的东大门。
整个徐州战场,变成了一个日益缩小的、血腥的牢笼。
在这一个多月里,陈墨跟随孙连仲的残部,从台儿庄的废墟,转移到了更靠后的二线阵地进行休整和补充。
他亲眼目睹了战争机器的另一面——后勤的崩溃。
因为日军掌握了制空权,后方的补给线被不断轰炸,粮食、弹药、药品的补充极其困难。
士兵们经常饿着肚子,穿着单衣,拿着平均不到三十发的子弹,去迎战武装到牙齿的敌人。
伤兵营里,更是人间地狱。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