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珞珈山下的白衬衫(第1页)

“当一个民族,面对外侮,退无可退之时,总会有两种声音,甚嚣尘上。一种,是主战,其言慷慨激昂,多诉诸血勇与牺牲,视国土如肌肤,寸土不让。”

“而另一种,则是主和,其言多引经据典,剖析利害,视国力如筹码,斤斤计较。然,国与国之争,岂是商贾之买卖?若国土可让,则国将不国;若牺牲可避,则民族精神,将荡然无存!故而,今日之华夏,唯有死战,方有生路!以空间换时间,以血肉,铸我民族之新长城……”

讲台上,一位戴着金丝眼镜,身穿白色西装的教授,正用他那带着浓重江浙口音的普通话,慷慨激昂地,分析着眼下的战局。

他的声音充满了磁性,那是一种足以感染人心的力量。

讲台下,是武汉大学,一间临时改造的大阶梯教室。

教室里座无虚席。

坐着的是近百名,来自全国各地,流亡至此的大学生。

他们是这个时代,最宝贵的知识的火种。

他们的脸上,大多还带着一丝稚气。

但眼神里却燃烧着与他们的年龄极不相称的热忱和忧虑。

陈墨,就坐在这群年轻的天之骄子中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时间又过去一个星期。

刘敬文那个油头粉面的机要秘书,依旧没有出现 。

无所事事的他,在看到报纸上,关于“武汉大学战时青年论坛”的公告后,便鬼使神差地走了进来。

陈墨想看看。

看看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年轻人们,在想些什么,在谈些什么。

教授的演讲,结束了。

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紧接着,是自由提问环节。

气氛开始变得热烈起来。

一个穿着中山装,剃着平头的男生,站了起来,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教授!先生!学生认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辈青年,当投笔从戎,奔赴前线,与日寇血战到底!不知先生以为然否?”

“然!”教授点了点头,眼中满是赞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青年人有此血性,乃国家之幸!然,报国之途,亦有万千。为将者,当血洒疆场。为士者,亦可以知识,为国家,铸我利器!”

话音落罢,另一个穿着旗袍,梳着麻花辫的女生,也站了起来,她的声音,清脆而又充满了忧虑:“先生,学生近日,常闻‘亡国论’之调。言及,中日国力悬殊,我军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