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的冬天来得早,也来得硬。
寒风像一把把没有开刃的、冰冷的刮刀,从光秃秃的山脊上刮过,卷起地上的沙土和枯叶,抽打在人的脸上生疼。
当陈墨和他的队伍,跟随着那个带路的老乡,深一脚浅一脚地,踏入麻田镇那片被群山环抱的、小小的河谷盆地时。
他们所有的人都以为自己,是走错了地方。
这里太“简陋”了!
没有高大的城墙,没有喧嚣的市集。
只有几十户用山里的石头和黄土,垒起来的低矮的石板房,像一群被冻僵了的绵羊安安静静地蜷缩在山坳里。
村口那棵据说有几百年历史的老槐树,早已掉光了叶子,光秃秃的树杈,像一只只伸向天空的、干枯的手。
几缕青白色的炊烟,从土坯的烟囱里袅袅地升起,又很快被凛冽的山风吹得无影无踪。
这里是传说中,那个让日军华北方面军,都头疼不已的八路军129师的核心师部所在地?
韦珍的眉头下意识地,皱了起来。
她那只仅存的右手里,紧紧地握着那把毛瑟手枪的枪柄。
作为一名出身于精锐正规军的职业军官。
她实在是无法将眼前这个,看起来比她广西老家最穷的山村,还要破败的地方与一个能指挥数万大军,在敌人心脏地带,搅得天翻地覆的“师级”指挥部,联系在一起。
她甚至没有看到,一个像样的哨兵。
只有几个穿着打着补丁的、臃肿的黑棉袄,扛着红缨枪的半大孩子,在村口的土坡上,一边追逐打闹,一边用好奇的、黑葡萄似的眼睛,打量着他们这群形容枯槁的不速之客。
然而,陈墨却停下了脚步。
他的目光没有去看那些破败的房屋。
而是落在了,村口那面用石灰水,草草粉刷过的土坯墙上。
墙上用黑色的炭笔,写着两行虽然歪歪扭扭,但却充满了力量的大字: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武装保卫华北!收复一切失地!”
而在另一面墙上,则画着一幅很拙劣的宣传画。
画上一个身材高大的八路军战士,正亲切地,将一个苹果递给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
旁边还配着,一行同样是炭笔写的小字: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陈墨看着这些,在后世看来无比熟悉,甚至有些“土气”的标语。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