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土地上的年轮(第1页)

“时间,是最好的炼金石。它能将最普通的泥土炼成黄金;也能将最坚硬的钢铁,锈成尘埃。而在战争这口巨大的熔炉里,它唯一的造物,是年轮——刻在土地上,也刻在人心上。”

——【陈墨的战时日记】

一九四零年,八月初。太行山,黄崖洞根据地。

陈墨靠在一棵新栽的苹果树下看着远处山坡上,那片在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梯田和梯田间。

那些正扛着锄头唱着山歌说说笑笑归来的战士们,心中生出了一股恍如隔世般的感觉。

时间过得真快啊。

快得像山涧里那条不分昼夜奔流的溪水。

不知不觉他来到这片土地已经一年多了。

一年多的时间,足以改变很多事情。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

那双手早已不是,当初那双属于“读书人”的手了。

手掌上布满了厚厚的、黄色的老茧。

指甲缝里,残留着洗不掉的机油和泥土。

手背上还有几道,被酸液腐蚀和被高温灼伤后留下的浅浅的疤痕。

这是一双真正属于劳动者的手。

一双能开荒能炼铁,能造枪,也能写字的手。

而他身上的衣服,是一身和所有根据地干部一样用最粗的土布纺织而成的灰色军装。

穿在身上很粗糙,甚至有些扎人。

但很踏实。

这一年多里他和那个技术研究总队就像一群不知疲倦的工蜂。

在这片几乎是一穷二白的土地上,用最原始的材料和最简陋的工具,硬生生地从无到有建立起了一套,虽然“土鳖”,但却五脏俱全的微型工业体系。

他们用土法炼焦提高了兵工厂炼铁的温度和效率,让那些修复后的步枪枪管,硬度提高了至少三成。

用马车和水车,带动着一台从日军卡车上拆下来的发电机,为小小的机加工车间提供了虽然微弱但却稳定宝贵的电力。

他们甚至用猪鬃、竹片和酸枣核制作出了,第一批根据地自产的牙刷。

虽然刷起来满嘴掉毛,但至少让战士们在经历了血战之后,能清除掉牙缝里的血腥和硝烟。

而当初那份写在纸上的《关于,利用本地现有资源,进行武器弹药改良及生产的三个可行性方案》也早已变成了让所有日伪军,都闻风丧胆的现实。

飞雷炮!

虽然因为材料和工艺的限制,产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