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人才(第1页)

武汉,特别行动科,临时办公室

陈墨,也在忙碌着。

但他忙碌的不是整编军队,不是研究战术。

而是在招兵买马。

王维国教授,给了他临机专断的权力。

也给了他,一笔数目不菲的秘密活动经费。

但他却没有从军统或者中统的行动队里,去挑选那些所谓的精英特工。

反而是像一个奇怪的星探,整日奔波于武汉三镇的,各个不起眼的角落。

大学的实验室,兵工厂的钳工车间,医院的药房,甚至是码头上的难民营。

他在寻找,他需要的那种特殊的人才。

这天他来到了,位于汉阳兵工厂,一个不起眼的子弹复装车间。

车间里,弥漫着一股刺鼻的火药和机油味道。

几十个工人,正满头大汗地,在闷热的环境里,进行着繁重而又枯燥的,流水线作业。

他们将那些从前线回收回来,打空了的弹壳,进行清洗、整形。

然后,重新填装上火药和弹头。

这些被二次利用的子弹,性能极不稳定,时常会发生炸膛的事故。

但这就是战时华夏,那窘迫的军工体系的真实写照。

陈墨的目光,没有在那些忙碌的工人身上停留。

而是,锁定在了车间角落里,一个正在被工头训斥的年轻人身上。

那个年轻人,看起来,只有二十出头,戴着一副厚厚啤酒瓶底似的眼镜。

身上穿着一件满是油污的工装,显得有些瘦弱和木讷。

“李四光!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不要在弹壳里,乱加东西!你这是在谋杀!是在害死前线的弟兄们!你知不知道?!”

工头正指着他的鼻子,唾沫横飞地,大骂着。

“我……我不是乱加东西……”那个叫李四光的年轻人,涨红了脸,有些结巴地,辩解道,“我……我只是,在底火里加了一点点,我自己调配的氯酸钾和硫的混合物……这样可以提高击发的灵敏度和成功率……我还,我还改良了发射药的配方,在原来的硝化棉里,加入了一点点硝化甘油……这样,可以让子弹的初速,至少提高百分之十……”

“你还敢顶嘴?!”工头气得,吹胡子瞪眼,“你一个钳工学校都没毕业的小赤佬,懂个屁的化学!你这是想把我们整个车间,都给炸上天吗?!从今天起,你被开除了!滚!马上给老子滚!”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