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何雨柱有儿子了(第1页)

时光如白驹过隙,在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中悄然流转,仿佛一把无形的刻刀,在平凡的日子里镌刻着深浅不一的印记。

何雨柱一家如同行走在薄冰上的旅人,时刻提防着暗流涌动,生怕一大爷易中海和聋老太太那两张布满皱纹的面具下,又酝酿着什么见不得人的算计。

是真的怕了。

上次的明枪暗箭虽侥幸躲过,但命运的骰子不会永远掷出幸运的数字——这份如履薄冰的警惕,早已融入他们的日常呼吸。

所幸这对老狐狸自上次铩羽而归后,倒像冬眠的蛇般暂时蛰伏,让何家得以在暴风雨前的宁静里喘口气。

这一天,纪淑芬也安全到了预产期,何家等这一天已经等了许久。

东方天际刚泛起鱼肚白,何雨柱便踏着晨露匆匆赶往轧钢厂食堂告假,随后像捧着易碎的瓷器般,小心翼翼地搀扶着妻子住进了医院。

熹微的晨光中,纪淑芬的母亲挎着鼓鼓囊囊的包袱如约而至——这位未雨绸缪的老人昨夜就备齐了待产用品,今晨更是披星戴月赶来助阵。

当然,这是何雨柱和纪淑芬的母亲约好的,今天来医院生孩子,让老人家来帮忙。

事实上,提前住医院也就何雨柱干得出来。

纪淑芬的母亲此前是反对的,毕竟有点浪费钱,不符合当下时代的潮流。

但想到来医院生孩子女儿更安全,就同意了。

在这个年代,何雨柱提前住院的决定着实与众不同。

毕竟其他家庭生孩子,多半是请接生婆上门,实在是没办法了才去医院也来得及。

这些接生婆多是世代相传的手艺人,凭着祖辈积累的丰富经验,寻常生产都能应对自如。

正常的情况是不会出问题的。

但何雨柱偏要打破常规,执意选择医院生产。

倒不是他信不过传统技艺,而是觉得现代化的医疗条件更能让人安心。

况且以他轧钢厂大厨的收入,这点医疗费根本不在话下,不过是多颠两下炒勺的事。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毕竟若是在95号四合院生产,谁也不敢保证一大爷易中海和聋老太太会整出什么幺蛾子,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也是这个理由说服了丈母娘。

何雨柱一家到了医院之后,纪淑芬也是做了检查,医院检查时,医生连连称赞他们来得及时:"宫口已经开了一指,马上就要临盆了!"

果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