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下乡插队的浪潮席卷全国,几乎每个家庭都难以幸免。
95号四合院里,棒梗背着行囊远赴农村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而何雨柱的儿子何子明却依然留在城里,这自然引来了不少人的闲言碎语。
"柱子家的孩子怎么就不用下乡?"胡同口的老刘头叼着烟袋,眯着眼睛说道,"这年头,谁家不是把孩子往乡下送?"
"人家有门路呗,"旁边剃头的老李头接话,"听说柱子请李厂长吃了顿饭,这事儿就办成了。"
确实,何雨柱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儿子去乡下吃苦?
自己又不是没条件,有苦硬吃的事情做不得。
作为红星轧钢厂的后勤部副科长,他深谙人情世故。
一顿饭的功夫,李怀德厂长就爽快地答应了让刚满16岁的何子明进厂工作。
手续办得滴水不漏——何子明正好初中毕业,年龄符合招工条件,谁也挑不出理来。
何子明虽然学习成绩平平,但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在厨艺上有着惊人的天赋。
十岁就能独立完成一道像样的红烧肉,十二岁时刀工已经让不少老师傅赞叹。
如今十六岁的他,站在灶台前的气度丝毫不输那些干了十几年的老厨师。
1973年的四九城,红星轧钢厂的烟囱依旧冒着滚滚浓烟,但厂区里的气氛却比往常多了几分躁动。
"子明,今天的大锅菜你来掌勺。"何雨柱对儿子说这话时,厨房里的人都竖起了耳朵。
这可是考验真功夫的时候,大锅菜看似简单,实则最考验火候和调味。
若是无法满足工人的需求,那可是要出大事的。
何子明挽起袖子,动作麻利地开始备菜。
切土豆丝的刀声清脆连贯,每一根都粗细均匀;炒菜时手腕的力道恰到好处,锅铲翻飞的节奏如同在演奏一曲厨房交响乐。
当第一锅白菜炖粉条出锅时,整个厨房都弥漫着诱人的香气。
"尝尝。"何子明盛了一小碗递给父亲。
何雨柱抿了一口,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满意地点点头:"火候不错,咸淡正好。"
这评价从何雨柱嘴里说出来可不容易。
要知道,他可是连徒弟王杰和马华都很少夸赞的严师。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