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海从三线建设支援回归自然算是功臣,不仅仅是国家的功臣,更是厂子里的大功臣。
在95号四合院他只是一个前一大爷,无人关注、敬仰。
但是在红星轧钢厂,他的影响力及地位就不一样了。
红星轧钢厂的表彰大会终于是如约而至了,表彰大会开得轰轰烈烈。
大礼堂里人头攒动,工人们穿着整齐的蓝色工装,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主席台上方悬挂着鲜红的横幅,上面用金色大字写着"热烈庆祝红星轧钢厂年度先进表彰大会"。
会场两侧的彩旗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为这庄严的场合增添了几分喜庆。
易中海站在主席台中央,挺直了腰板。
虽然去支援三线建设并非他的本意,但是如今他成功归来,这一刻的光荣是属于他的。
易中海今天特意换上了崭新的工装,胸前沉甸甸的奖章在镁光灯下闪着冷光。
那是"全国劳动模范"的银质奖章,是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坚守在车床旁的见证。
台下坐着的都是朝夕相处的工友,此刻都用崇敬的目光望着这位老工人。
"同志们,"易中海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而沉稳,"今天站在这里,我感到无比光荣。这份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属于我们整个轧钢厂的!"他的开场白立刻引来一阵热烈的掌声。
他讲述着在三线建设时期的艰苦岁月。
那是1967年,厂里接到一批特殊订单,要求在三个月内完成平时半年才能完成的任务量。当时车间的车床刀具磨损严重,生产效率低下。
"我就琢磨着,能不能改良一下刀具的材质和角度。"易中海边说边比划着,"我连着熬了三个通宵,试了二十多种不同的合金配比..."
台下的年轻工人们听得入神。
他们很难想象,在那个没有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年代,老易师傅是如何仅凭经验和直觉,一次次试验,最终研制出那套革命性的刀具改良方案。
这套方案不仅使生产效率提高了40%,还大大降低了刀具损耗,为厂里节省了大量成本。
可以质疑易中海的人品,但在那个时代,八级钳工的实力是毋容置疑的,后世更是有一种说法,八级钳工可以手搓航母,虽然有点夸张,但是手搓大炮是真没问题。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