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通典当行斑驳的招牌经历了三十年的风雨洗礼,金字已有些褪色,但依然透着一股沉稳。玻璃门上挂着的“营业中”牌子微微晃动,发出细微的吱呀声。
张大财站在柜台后,戴着眼镜,手里拿着一枚玉镯对着光仔细端详。三十多岁的年纪,他的头发有点花白了,但眼神锐利如鹰,一副金丝边眼镜后面藏着能看透人心的目光。王秀芬带着儿子在殿堂里穿梭游乐,笑声满屋都是。自从孩子出生后,她就专心带孩子,她负责的那个卤菜店就交给赵一军在管理了。
“王阿姨,这玉镯成色不错,是上等的和田玉。”张大财缓缓说道,声音低沉而温和,“您确定要当?”
柜台前坐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妇人,衣着朴素但整洁,双手不安地绞着一块手帕。“儿子生意出了点问题,急需用钱周转。”她叹气道,“这是我娘留给我的嫁妆,舍不得卖,就当三个月,等儿子资金回笼了就来赎。”
张大财点点头,不再多问。从业这么多年,他深知每个人走进典当行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过多追问只会增加客人的心理负担。
“和田玉镯,市场价约八千。按规矩,折当率百分之五十,月息三分。”张大财熟练地拨弄算盘,“四千块,三个月连本带息四千三百二十元。您看合适吗?”
王阿姨连连点头:“合适,合适。谢谢张老板。”
张大财开具单票,仔细包装好玉镯,贴上标签,从保险柜取出四十张百元大钞,推到王阿姨面前。
“点一点,收好。三个月内随时可赎。”他微笑道,“希望您儿子生意顺利。”
送走王阿姨,学徒陈小敏好奇地问:“老板,那玉镯真值八千?我看好像有点瑕疵。”
张大财摘下眼镜,轻轻擦拭:“眼光有长进。那玉镯内侧确实有道细微裂纹,不影响整体价值,但估价时应告知客人。”他从抽屉里取出一本厚厚的登记册,认真记录:“王秀娟,和田玉镯一只,实估七千五百元,折当三千七百五十元,客需紧急,特按四千计。”
陈小敏不解:“那我们不是亏了?”
“典当行的核心是‘信任’。”张大财语重心长地说,“王阿姨是老客户,儿子做建材生意,以前很有实力。这次遇到困难,我们帮一把,将来她会记得这份情义。做生意,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正说着,门铃响起,一个穿着花哨衬衫的年轻人走了进来,神色紧张地四处张望。
“老板,收东西不?”年轻人从兜里掏出一块金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