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沁”悄然发生的变化,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宝山里这条弄堂漾开了一圈圈微妙的涟漪。
清晨,依旧是为老主顾服务的时间。周老爹、书局老先生、码头的苦力、附近的店员……他们还是习惯性地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坐在那张被岁月磨得油亮的老理发椅上,享受着小河越来越娴熟的传统手艺——剃头、刮脸、掏耳朵、拿麻。
店里新刷的白墙、新换的亮堂镜子和陶瓷盆,让他们觉得舒坦,但真正让他们安心的,还是那份未曾改变的老味道。推子的嗡嗡声,剃刀在牛皮上打磨的沙沙声,热毛巾敷在脸上的熨帖感,以及小河沉默却精准的服务。在这里,时间仿佛流淌得慢一些,外面的喧嚣和焦虑可以被暂时关在门外。
“小河丫头,你这手艺,越发有你爷爷当年的火候了。”周老爹眯着眼,享受着小河给他修剪最后一点头发,含糊地称赞道。
“您过奖了,我爷爷好几十年的理头匠了,我才干了几年呀,远不及爷爷呢。”小河轻声应着,手下不停。她依旧使用着爷爷传下来的皂角膏、头油,只是品质在无人知晓中提升了一点点。
这些老邻居们对于旁边那块“新式美容美发”的牌子,以及偶尔停在弄堂口、衣着光鲜的太太小姐们,大多抱持着一种善意的、略带好奇的疏离感。他们知道小河不容易,能多揽些生意是好事。只要那份属于他们的、物美价廉的老手艺不变,其他的,他们并不太关心。偶尔有嘴碎的婆娘私下议论几句“小河丫头心气高了”,也很快被顾秀芳等人怼回去:“有本事你也让你家丫头去赚那份钱!”
而到了下午,尤其是约定的日子,“泉沁”的氛围便会悄然转变。那扇木门有时会虚掩上,暗示着内有女客。小小的里间被利用起来,空气中会弥漫起一丝极其淡雅、不同于皂角味的、说不清的馨香。
张太太和她介绍来的几位夫人、小姐,成了这里的常客。她们看中的,正是这份与闸北环境形成反差、隐藏在闹市陋巷中的“秘密”体验。小河为她们服务时,会更加细致周到。
流程依旧是先洗护。那罐“特调皂角液”带来的顺滑感和宜人香气,是她们在别处从未体验过的。接着,根据每个人的肤质和需求,小河会为她们敷上不同的“特调焕肤膏”——可能是黄瓜蛋清补水,可能是蜂蜜珍珠粉提亮,里面都巧妙地融入了微乎其微的现代护肤品成分,效果显著却不着痕迹。
然后是按摩。小河的手法柔和而精准,能有效缓解这些养尊处优的女士们肩颈的疲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