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沁”的双轨生意在小心翼翼中维持着一种脆弱的平衡。小河像一只忙碌的工蜂,在白日的老主顾与午后的贵客之间穿梭,将每一份微薄的收入仔细收藏,将每一次可能的危险悄然化解。然而,民国二十年的冬天,空气里弥漫的不仅仅是刺骨的寒意,更有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和紧张,这种氛围逐渐渗透进宝山里的每一条缝隙,也扰动着“泉沁”看似平静的日常。
变化最先体现在那些老主顾的闲谈里。
“妈的,工钱又拖欠了!包工头说上面没钱,我看就是喂了那些官老爷的黑心口袋!”一个在码头扛活的汉子愤愤地啐了一口,任由碎发落在围布上。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抱怨活少,而是愤怒于辛劳得不到回报。
书局的老先生来刮脸时,不再只是感慨东北的沦陷,而是压低了声音,带着一种近乎绝望的愤怒:“……学生们还在闹,要求抗日,可南京那边……哼,我看是指望不上了!他们眼里只有自己的权位!听说还在和日本人秘密接触,真是……真是丧权辱国!”
石库门的李先生眉头锁得更紧,偶尔会看着窗外发呆,对小河感叹:“这书是越来越难教了。学生们无心听讲,外面……唉,怕是又要不太平了。”他话语里的担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具体和沉重。
连烟纸店的王老板,收音机里放的不再只是软绵绵的流行歌曲,有时会调到新闻频道,听着里面语焉不详的战报和官方辞令,然后摇头叹气地对熟客说:“听见没?又在嚷嚷‘忍辱负重’、‘顾全大局’!我看这大局,就是咱们小老百姓永远吃亏!”
各种真假难辨的消息在街面上飞速流传。有人说日本人在虹口增兵了;有人说日本浪人又在北四川路一带闹事,打了中国商人;还有人说十九路军调防上海,气氛紧张得很。
小河沉默地听着,心里的那根弦越绷越紧。她知道,这些不是空穴来风。历史书上的那一页正在快速翻近——“一·二八”淞沪抗战!她知道一场惨烈的战火即将降临这座城市,而她所在的闸北,正是交战的核心区域之一!
恐惧像冰冷的藤蔓缠绕住她的心脏。她看着这间倾注了爷爷和她无数心血的“泉沁”,看着那些熟悉的邻里面孔,无法想象当炮火落下时,这里将会变成怎样的人间地狱。
她变得更加拼命地囤积物资。空间里那个小角落,米、面、盐、罐头、火柴、蜡烛,甚至一些干净的布条和一瓶她冒险从西药房买来的最普通的磺胺粉(极其昂贵),都悄然增加着。每一次将东西藏入空间,她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