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地下室里的日子,像是在冰冷的泥沼中挣扎,每一口呼吸都带着绝望的滞涩,却又不得不拼尽全力。依靠着小河空间里那些超越时代的“幸运发现”,顾家母子和她自己,总算没有像许多藏匿在废墟各处的幸存者那样,悄无声息地冻饿而死。但生存的艰难,远不止于温饱。
枪炮声成了背景音,时远时近,时而激烈如狂风暴雨,时而零星如冷枪暗箭。小河通过仔细分辨声响的方向、密集程度,结合她脑海中的历史地图和时间线,大致能判断出战局的焦灼——日军似乎正集中力量猛攻吴淞、江湾、庙行一线,企图撕开中国军队的防线,而中国军队仍在拼死抵抗。但她也知道,这悲壮的抵抗,正在巨大的装备和兵力劣势下,一点点被消耗。
她“外出寻找物资”的次数变得更加频繁和危险。一方面是为了维持几个人的基本生存,另一方面,她也急切地想获取更多外界信息。她不敢走远,总是在废墟间小心翼翼地穿梭,耳朵竖得老高,眼睛警惕地扫视着任何可能的危险——不仅是炮弹和流弹,还有可能出现的日军散兵或趁火打劫的溃兵、地痞。
一天,她在一处被炸毁的报摊废墟里,竟然真的翻到了几张被泥土半埋、残缺不全的报纸。日期是几天前的,上面模糊的字迹报道着战况,充斥着“我军奋勇抵抗”、“毙伤日军甚众”等振奋人心的标题,但也隐约透露出“处境艰难”、“亟待援军”的讯息。她还找到了一本被烧掉一角的《东南日报》,上面一篇评论文章痛心疾首地呼吁全国支援上海,指责中央政府“隔岸观火”,字里行间充满了悲愤和无助。
这些文字印证了小河的判断,也让她的心更加沉重。她知道,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援军了。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几乎是在孤军奋战。
另一次,她冒险靠近一条曾经繁华、如今已成瓦砾的街道,隐约听到两个躲在断墙后的伤兵对话,口音像是两广一带的。
“……丢他老母……弹药快打光了……上面就知道叫我们顶住……”
“……吴淞炮台那边……兄弟们都打没了……狗日的小东洋军舰炮太狠了……”
“……听说南京那边……还在和东洋人谈?谈个屁!分明就是卖……”
声音很低,充满了疲惫和愤懑,后面的话被一阵咳嗽声打断。
小河听得心惊肉跳,不敢久留,悄悄退走。前线的情况,比报纸上描述的更加残酷和绝望。
获取信息的同时,她也目睹了更多人间惨剧。废墟下伸出的苍白手臂越来越多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