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客从远方来(第1页)

杨太太成了“摩登今昔阁”的常客。自那日初次体验后,她又来过两回。一次是市政厅有个晚间联谊酒会,她特意预约了晚妆,郑小河根据她那件新做的绉纱旗袍,为她设计了一款清雅又不失礼节的妆容,重点突出了她那双略显羞涩却明亮的眼睛,赢得了李先生难得的夸赞。另一次则是单纯的皮肤护理,说是上海天气潮湿,感觉皮肤有些不适应。

这后一次,杨太太明显放松了许多。躺在护理床上,敷着温热的毛巾,话也多了起来。她聊起北平的干燥晴朗,抱怨上海弄堂的逼仄潮湿,也说起在市政厅家属院里认识了几位同样来自北方的太太,偶尔一起打打小牌,算是有了些社交。

“都是些闲职的家眷,比不上那些司长、处长的太太们风光。”杨太太语气里带着点自嘲,又有些许试探,“她们聊的那些时局、股票,我也插不上话,听听罢了。”

郑小河手上动作轻柔,为她按摩着面部穴位,语气温和:“刚来都是这样的,慢慢就熟悉了。上海有上海的好,机会多,见识也广。李先生在市政厅,接触的人多,消息也灵通,杨太太您慢慢也就成了‘上海通’了。”

她的话说得熨帖,既给了安慰,又不动声色地抬了对方一下。杨太太显然受用,笑了笑,没再继续这个话题,转而问起了哪种面霜更适合她这种初来乍到、需要适应新环境的皮肤。

郑小河耐心解答,推荐了“香林堂”一款主打舒缓保湿的产品,并细心地教了她一些日常护理的小技巧。杨太太听得很认真,末了果然买了一套带走。

郑小河看得出,杨太太不是个蠢人。她懂得分寸,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从她那里直接打听到关于刘秘书长核心信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这样的小官员家眷,往往是各种边缘消息和内部传闻的接收站,她们的只言片语,有时也能拼凑出一些有价值的背景音。需要的是耐心和持续的接触。

阿秀在这方面展现了出乎意料的天赋。她似乎天生有种让人放松和信任的气质,加上做事认真体贴,很得几位常客太太的喜欢。她们来做护理时,都乐意让阿秀在旁边打下手,偶尔还会跟她聊几句家常。阿秀总是安静地听着,适时地递上工具或茶水,偶尔插一句嘴,也是恰到好处的关心或赞同,从不逾越。

有一次,一位太太抱怨家里的佣人不得力,阿秀便轻声说起以前在老家看母亲如何调配皂角水洗衣服更干净,引得那太太很有兴趣,还详细问了比例。这种不经意间流露的实用生活智慧,反而拉近了距离。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