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我的叔叔于勒》(第1页)

而至于竞赛的主要求在叙事方式要有独特体现,在这篇文章中则是在视角上。

叙事视角是这篇文章叙事艺术中最核心、最精妙之处。

莫泊桑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即“我”的童年视角。

这个视角是“有限”的,它不知道于勒过去的全部细节。

我们读者和若瑟夫一样,被蒙在鼓里。

我们跟着他一起期盼那个拯救家庭的叔叔于勒。

一起在船上发现那个落魄的卖牡蛎的老水手,再一起感受从天堂坠入地狱的幻灭感。

整个过程,读者与主角视角高度绑定,感同身受。

同时因为是个孩童,也无法完全洞悉父母每一次谈话背后的全部算计。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孩童视角,使得关键场景的揭露更具冲击力。

并且可以穿透成人世界的虚伪,展现孩童纯粹的内心。

当“我”给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后,所展现出内心的悲悯与亲情。

与父母的躲避以及咒骂相比起来,更是将本文的批判与讽刺展现的淋漓尽致。

并且在叙事手法上还有一个点,那就是叙述者“我”是在多年以后回忆这段往事。


这就形成了一个双重的叙事声音。

一个是当年那个困惑的男孩,一个是如今已经成熟,并带着批判性眼光回顾过去的成年人。

这种视角天然地携带了深刻的反讽。

读者能清晰地看到父母行为的荒谬与可悲,而这份洞察,正是通过“我”这个看似天真、实则犀利的视角传递出来的。

顾远选好要写的文章后,却又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决定。

是否应该将其汉化?

虽然原著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并对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势利、脆弱进行了精准的批判。

但是文章中的核心主题是金钱对人伦亲情的异化。

也就是功利化的人际关系。

这其实是一个具有超越国界的普适性的主题。

比如在华国早就有“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句俗语,说明这个主题在这里也是可以引起共鸣,华国读者也能理解其中的批判性。

而《项链》当初之所以必须需要汉化,则是因为《项链》的核心价值是社会批判。

是与19世纪法国特定的社会结构紧密绑定的。

并且《我的叔叔于勒》不像《项链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